京津冀一周观察
1、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成果丰硕,北京数字经济成绩亮眼
7月2日至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举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参与主办,设置1个主会场、多个分会场及海外分会场,吸引全球城市与企业共探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期间,北京携手多国城市发起成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跨境数据治理等关键领域,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同时,新技术“首发首秀”活动集中展示中国数字化应用成果,彰显产业创新活力。
《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发布,显示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总指数排名全球第二,在数据要素配置、数字产业引领等方面表现突出。北京在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攻坚,构建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并通过优化“出海”环境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未来,北京将推动数字经济向“数智经济”升级,强化算力布局与人才储备,为全球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
2、第六次上合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在天津举行
第六次上合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7月3日在天津召开,通过《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签署联合声明,为落实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提供支撑。
第六次上合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举行 生态环境部
会议以“合作促进绿色、可持续、低排放发展”为主题,中国、俄罗斯、印度等10个成员国及上合组织秘书处代表出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中方将继续搭建合作渠道,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
3、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正式启用,首批赛队已入驻
7月5日,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正式启用,首场3V3机器人足球训练赛在此上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光炽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展开对决,拉开基地训练序幕。
随着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临近,首批8支赛队已入驻基地,包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普瓦智能队、人大附中超新星队等。基地由“熊猫眼”核心区、室外足球配套区域和场景类测试赛区组成,最大限度复刻正赛内容,实现赛训衔接。
该基地由北京国资公司牵头打造,整合国家速滑馆内外空间,集训练、测试、数据采集于一体,将为赛事提供保障,增强对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资源的吸引力。
4、打造文化新地标,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项目正式投用
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项目近日投入使用,这一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设计融合“中”字意象与“金书玉匣”理念,将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
项目建设面临地下砂卵石地层施工难题,技术团队浇筑94幅深60米的地下连续墙,用大型成槽机解决成槽挑战,将地铁沉降控制在2毫米内,保障施工安全。目前,中国出版集团总部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已陆续入驻。
该中心将承接重大文化项目与国际交流活动,打造主题出版发布、版权贸易等平台,彰显文化强国风范,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
5、2025国际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在京举行
7月6日至7日,2025国际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举行,同期举办无人机博览会及创新技能大赛。1000余位中外嘉宾、500多家展商齐聚,聚焦技术前沿与产业商机。
大会设四大技术专题会议,涵盖无人机系统、智能控制等领域,并举办低空安全、农业应用等十余场行业论坛。博览会展示全产业链产品,美团、天津云翔等企业带来物流无人机、干扰设备等创新成果。美团无人机已开通64条航线,完成超60万单配送,覆盖多类场景。
企业代表建议,通过智能化空管系统、国产化升级等举措,平衡低空经济发展与安全管理。大会还设置创新技能大赛,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
6、京津冀将携手推进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发展
7月3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京津冀北斗时空信息发展国际论坛上,三地宣布将协同推进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与政策标准,拓展跨区域应用场景。
论坛发布《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发展倡议》,提出共享数据资源、拓展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应用,并推动业务国际化。同时公布37项创新应用典型案例,覆盖交通、能源、农业等领域。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洪朝表示,三地将通过协同创新与生态构建,释放北斗数据价值,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7、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7月7日上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发表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
仪式上,全场高唱国歌,向抗战英烈默哀。蔡奇指出,88年前的卢沟桥事变揭开全民族抗战序幕,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中流砥柱,全体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赢得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此次主题展览分8个部分,展出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景展现14年抗战历程。
蔡奇等领导同志与各界代表向英烈献花并参观展览。王毅、李书磊等出席,尹力主持。约600名参会者包括抗战老战士、烈士亲属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共同缅怀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8、天津出台校园安全新规设200米安全区严控周边环境
《天津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规定》近日实施,明确建立学生安全区域制度,重点整治学校周边200米环境,有效期5年。
新规禁止在安全区内设立网吧、歌舞娱乐场所及污染企业,严查游商摊点与非法出版物。多部门将协同管理:公安落实“一校一警”,市场监管整治周边商贩,交管优化交通并禁设50米内停车位。
校园内部需配备专职保安,千人以上学校按比例增配,每日巡查重点部位不少于5次;监控覆盖关键区域,影像留存90天,实现“一键报警”直连公安,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9、国内领先4D成像雷达项目落户天津西青
赛恩领动智能科技在天津西青经开区投建的4D成像雷达研发生产基地正加紧施工,该项目将填补天津在该领域的产业链空白,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
赛恩领动的4D毫米波雷达已应用于蔚来多款车型,技术团队汇聚博世、奔驰等企业人才。基地将成北方首个生产制造中心,依托西青政策与营商环境,辐射北方市场。
西青经开区已集聚宁波华翔、美国捷温等配套企业,此次项目落地将完善新能源汽车上游布局。同时,当地依托国家级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推动多产业协同发展。
10、微元合成D-阿洛酮糖获批,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取得重大突破
7月2日,国家卫健委公告批准微元合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生物发酵工艺生产D-阿洛酮糖,该企业成为全国首家获此资质的单位。
这种“健康糖”热量仅为蔗糖1/10,升糖指数接近零,采用全球首创的“AS10菌株一步发酵法”,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园内,项目一期工厂已投产,年产能达万吨级,二期将于2027年建成。该突破助力新区打造生物经济高地,为全球“健康糖”市场提供中国方案。
11、中国高速铁路展今天在北京开展
中国高速铁路展近日在北京开展,通过1000多件图文资料、实物展品,呈现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历程,这是国内首个全景式高铁专题展览。
展览分“发展历程”“自主创新”等五个部分,展示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全球70%以上)、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成就。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单日最高发送旅客1600万人次,累计超229亿人次。
我国还主持制定13项国际铁路联盟高铁标准,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铁道博物馆馆长魏暹表示,展览将进一步擦亮高铁“国家名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