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涤荡“德隆系”60亿沉疴 新潮能源的七年保卫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飞鲸投研 时间:2025-07-09 12:31:18



涤荡“德隆系”60亿沉疴 新潮能源的七年保卫战

一家曾被资本玩家掏空的公司,历时7年从深陷60亿债务泥潭到成为全球页岩油领域的“中国力量”。新潮能源的逆袭之路,可以说是一部管理层铁腕清毒的抗争史。

新潮能源的不幸要追溯到2014年,当德隆系进入新潮能源并控制其董事会后,这家上市公司就逐步变成了资本运作的傀儡。直至2018年,新潮能源的股东会上,包括刘志臣在内的德隆系董监高被一众中小股东投票予以罢免,推举了以刘珂为首的管理团队。然而,留给新任管理团队的,是一个早就被德隆系掏空的“烂摊子”。于是,一场带领上市公司走向正轨的攻坚战就此拉开帷幕。

德隆系的“烂账”

在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德隆系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2004年4月13日,德隆系旗下的“三驾马车”ST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资股价开始断崖式暴跌。与德隆相关的ST重实、天山股份、ST中燕等近十家上市公司披露出来的各项资金黑洞高达数十亿元。一时之间,多家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被殃及。

2014年后的新潮能源,成为了德隆系资本运作的平台。在黄万珍、卢绍杰两任董事长时期,新潮能源先后参与收购哈密合盛源铁矿、入伙长沙泽洺、为正和兴业违规提供担保、为恒天中岩违规提供担保、借款给皮包公司北京新杰、深圳汉莎资产重组……而哈密合盛源、长沙泽洺、正和兴业均为德隆系公司,但这些运作不仅均以失败告终,还将新潮能源与其他德隆系控制的公司一样,拖入众多投资纠纷和违约诉讼中。

新潮能源并非孤例。同时期,德隆旧部还活跃在斯太尔、*ST德奥、中捷资源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斯太尔,德隆系承诺的2014-2016年业绩全部落空,补偿款分文未付;在*ST德奥,所谓的“双主业模式”导致公司在2018年因连年亏损披星戴帽。如今,这两家公司均已退市,众多中小投资人血本无归。

新潮能源管理层的攻坚战

2018年,新任管理层上任后,面临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公司长期被德隆系控制,舆论普遍怀疑新任管理层仍与旧势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监管层也高度关注,上交所多次发函问询公司与德隆系的关系。

面对质疑,新管理层展现了刮骨疗毒的决心。他们不仅公开声明“现任董监高与唐万新及德隆系不存在任何委任或代理关系”“公司目前的任何决策和经营不会被唐万新、所谓的德隆系影响”,更采取了一系列切割行动:注销与德隆系关联的海外子公司,对德隆系主导的掏空项目提起诉讼,对存疑纠纷进行刑事报案……

与此同时,德隆系余党和其支持力量仍在寻找机会向上市公司发起攻击。2021年,宁夏顺亿、金志昌盛等9名股东自行在上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在召集程序存在多处违法违规的情况下,通过了罢免时任管理层和选举“新管理层”的16项提案,公司因此陷入“双头董事会”的言论漩涡,资本市场形象遭到严重破坏,侵害了广大股民的合法权益。2022年-2023年,以傅斌为首的相关人员不断活动,私自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企图滥用司法手段阻扰新潮能源正常的股东大会换届,向公司境外银行发造谣信函要求抽贷,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面对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德隆系的不断骚扰构陷,新潮能源中外管理团队,开始了艰难但坚定的价值重构。历经7年时间,尽管前任留下的“地雷”仍在不时引爆,但公司基本面已悄然发生变化。公司积极化解德隆系的历史遗留风险,共挤出资产中的水分约60亿元,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公司聚焦油气主业,精耕细作,稳产增效,逐步释放出油气资产的效能。2021年,管理层抓住时机逆周期收购,完成对Grenadier油气资产的收购,实现油气资源储能和产能双增长。目前,ST新潮已成为美国页岩油领域最大的外资页岩油作业商。

“ST”背后的隐情

时至今日,德隆系对公司的攻击仍在继续。2024年,拥有德隆系背景的深圳宏语向监管机构举报公司存在资产管控失效问题,蓄意抹黑管理层;继而审计机构对公司出具内部控制否定意见,直接导致公司股票被“ST”,股价短期内大幅下跌,客观上为内蒙古煤炭巨头汇能集团后续收购创造低价条件。而后,汇能集团因隐瞒一致行动人关系被迫终止收购程序,同为内蒙古煤炭行业头部企业的伊泰集团随即接棒入局。上述事件链条与收购进程的高度耦合性,不禁引发市场对于系列事件背后主导力量的深层追问。

然而,即使是被德隆系举报戴帽,公司价值还是得到了多方产业资本的青睐。2024年下半年至今,公司先后收到汇能集团、浙江金帝、伊泰B发起的三次要约收购,伊泰B更是向资本市场“贡献”了A股首例竞争性要约收购,最终,伊泰B超百亿元拿下公司控股权。产业资本的追捧无疑再次验证了公司在管理层经营下展现出的良好价值。

当下,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路口,一方面,产业资本的强势介入代表了市场对公司基本面投下的信任票,另一方面,公司未来能否成功摘帽、化解治理隐忧,这场由多方力量交织的资本博弈,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将成为观察国内上市公司如何解决治理困境的重要窗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