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私募备案5461只,股票策略仍占主流
6月A股市场走出明显的反弹行情,从而带动了私募产品的备案热情。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6月共有1100只私募证券产品完成备案,创下年内单月次新高,较上月环比增幅26.44%。整个上半年备案私募证券产品更是高达5461只,较去年上半年同比增幅53.61%,较去年下半年环比增幅100.48%。
股票策略依然是上半年备案的主流策略,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备案股票策略产品高达3458只,占到备案产品总量的63.32%。
多资产策略和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位居次席,两大策略上半年备案产品数量差距并不大,成为股票策略后最受青睐的两大策略。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分别备案多资产策略和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802只和633只,占比依次为14.69%和11.59%。
组合基金和债券策略上半年备案产品数量表现相对较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分别备案组合基金和债券策略产品220只和212只,合计占比不足10%。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2025年上半年股票策略私募产品备案数量位居各类策略之首,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综合推动:首先,在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升级预期的双重驱动下,A股市场呈现稳步回暖态势,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核心赛道表现尤为活跃,有效提振了市场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情绪。其次,私募证券产品整体业绩表现亮眼,特别是量化策略产品凭借其突出的超额收益能力,获得了资金的重点配置。此外,持续优化的监管环境也为投资者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资产策略和期货及衍生品策略的备案数量紧随其后,这反映出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资产配置多元化的需求显著提升。这两类策略凭借其风险分散和收益稳定的特性,较好地满足了投资者优化投资组合、平衡风险收益的需求。
量化强势出击,指增产品成热门
上半年备案量化产品接近5成。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备案量化私募产品2448只,占到备案产品总量的44.83%,较去年上半年同比增幅67.10%,较去年下半年环比增幅116.45%。
上半年备案量化私募产品中,股票策略占主导,上半年合计备案股票量化产品1715只,占到量化产品总量的70.06%,其次是期货及衍生品策略量化产品,上半年备案372只,占到量化产品总量的15.20%。再次是多资产策略量化产品,上半年备案284只,占到量化产品总量的11.60%。另外,债券策略和组合策略中,量化产品合计占比不足4%。
股票量化产品以指数增强产品为主,上半年备案产品1061只,占到股票量化产品总量的61.87%,其次是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上半年备案产品571只,占到股票量化产品总量的33.29%。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量化产品中,上半年备案量化CTA策略产品355只,占到期货及衍生品策略量化产品总量的95.43%。
百亿量化私募领跑,黑翼、宽德、北京正定位列前三
百亿量化私募成为上半年私募产品备案主力。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1775家私募证券管理人有备案产品。从管理人类型来看,其中主观私募高达1007家,占比56.73%。混合私募和量化私募分别有372家和331家,分别占比20.96%和18.65%。另外有65家私募管理人类型不详。从管理人规模来看,0-10亿小规模私募管理人数量达1371家,占比为77.24%。10-50亿中等规模私募管理人数量为276家,占比为15.55%。50亿以上规模私募管理人数量为128家,占比为7.21%。
从单家私募管理人备案产品数量来看,上半年备案产品数量不少于2只的私募管理人有832家,其中580家备案产品2-4只,159家备案产品5-9只,60家备案产品10-19只,26家备案产品20-49只,7家备案产品不少于50只。
百亿量化私募黑翼资产上半年备案产品95只居首,紧随其后备案产品数量排名第二到第六的均为百亿量化私募,分别是宽德私募、北京正定私募、量派投资、明汯投资和世纪前沿,上半年依次备案产品79只、62只、61只、60只和54只。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备案产品数量不少于20只的33家私募管理人中,量化私募占到27家,其中百亿量化私募占到18家,可见百亿量化私募成为今年上半年的私募产品备案主力军。
风险揭示:投资有风险,本文不构成任何宣传推介及投资建议。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 本资料所涉产品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或外部数据库等,我司无法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实质性判断和保证,投资者须以中国证监会资本市场电子化信息披露平台、基金管理人官方网站及其委托的基金估值核算机构发布的内容为准。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我司不从事任何基金评价业务,相关排行(如有)均为内部评定结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