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小米YU7上市后火爆的订单表现,再次刷新了国内汽车市场的记录。
不过,订单并不代表销量,小米目前每个月的交付量仍然只有两万多台,因为小米是真交不出车来。
从小米汽车的官网看到,目前小米YU7 Max最短的交付周期要45-48周,也就是说现在下单至少要到2026年5月才能提车;而YU7标准版的提车周期则要到59-62周,超过一年的时间。
再看已经上市了一年多的小米SU7,目前的交付周期也普遍超过了半年的时间。
一方面,是感叹小米汽车的火爆程度,真的是让所有汽车都不得不羡慕嫉妒恨;另一方面,小米汽车的产能也是限制其发展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试想一下,在如今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新能源车市场,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接受超过一年的等待时间,可能真的很少。

提车要排到一年后,友商集体来截胡
7月6日,小米YU7正式开启交付,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再次90度鞠躬并亲自开车门为首批车主交车。
不过,首批交付的车型都是提前生产出来的准现车,不但只有Max版本,且颜色和配置等方面也被严格限制,如果想要尽早提车,用户只能选择这些准现车。
但即便有这么多限制,这些首批提车的用户仍然是幸运的,因为更多参与自己抢单的用户就要糟心很多了。
从网上多位亲身参与抢单的用户的反馈了解到,当用户26日晚上参与抢单时,系统显示“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所以不少用户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爱车尽早排产,在交付了定金之后选择了锁单。

而在锁单的三天后,系统才给出了准确的排产周期,有些手慢的用户显示排产已经安排到了42-45周。但这时如果想选择退单以为时已晚,因为锁单之后5000元的定金是没法退的,当然这也是目前汽车市场大家一致的标准。
这件事还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甚至有很多锁单的用户组织了维权群,想要退定金。
确实,这一年的等待时间,对于现在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新能源车市场,是不可接受的。目前,新能源车市场基本保持一年一更新的惯例,一款车型每年都会经历一次年款的更新,小到提升配置,大到外观内饰也会进行调整。如果需要等待一年才能提车,那岂不是新款都出了,可能还没提到车呢。
此外在行业政策方面,北京的牌照有效期只有一年的时间,摇到号一年之内必须上牌,否则就会作废;另外,明年的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可能会出现大幅退坡,届时每辆车的减税额将从3万元收缩至1.5万元,这也意味着明年提车可能会增加不少的成本。

当然,你这边交不出来车,友商们自然要出来“帮忙”的。
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已有多个车企宣布,针对已预定爆款小米YU7在内的多个品牌车型的用户如转而购买自家产品的,可享受退订补偿的相关政策。
比如,购买蔚来和乐道品牌旗下车型,可报销YU7锁单定金5000元;购买萤火虫车型也可以报销2000元定金。另外,据极氪汽车北京一门店销售人员表示,购买极氪汽车会退给消费者价值5000元的APP积分,后续可用于购物、充电等。
此外,智己、阿维塔、鸿蒙智行旗下智界等品牌也纷纷推出了5000元定金补贴的优惠措施,就是要从小米那里把订单抢回来。
收购闲置生产线?小米汽车产能困境何时能破
为什么小米汽车的订单可以接到手软,但是产能就是跟不上呢。
事实上,小米汽车采用的是自建工厂生产的模式,并没有采用代工模式,并且目前所有的产能都是依靠2024年3月开始量产的小米一期工厂,初期规划的产能是每年15万辆。
后来由于SU7持续热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产能爬坡,最近几个月已经可以来到每个月2.8万台左右,折合每年就是33.6万台左右,这基本已经是一期工厂的极限了。

小米的二期工厂已经建好,规模与一期大致相当,将主要生产YU7,预计将于今年7、8月份投入生产,初期规划的产能也是每年15万台,后续要想继续提高产能,也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产能爬坡。
此外,小米汽车三期工厂或已在规划中。根据公告显示,小米旗下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竞得亦庄新城的一个地块,而这个地块原本规划就是用来发展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因此,外界普遍猜测这块地大概率会成为小米汽车工厂的三期建设项目。此外,小米汽车的上海、武汉生产基地也在规划中。
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有没有什么更快的办法呢?
这时就有网友提出建议,小米可以收购那些已经破产的造车新势力,直接使用这些已经闲置的生产线来生产小米YU7,这样就能快速提升产能。本来以为就是网友因为着急提车所以提出的建议,没想到还真有专家也提成了类似的观点。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一场活动上表示,有些电动汽车企业的产能是不够的。比如小米汽车,3分钟卖20万辆,但产能只有十几万辆,消费者要等30周到50周才能够买一辆,所以小米汽车需要扩张。

同时,李稻葵指出,现在许多车企拥有大量闲置生产线,每条产能可达15万辆,但因企业不愿意退出而无法有效流转。李稻葵建议,政府对自愿退出的企业每条生产线补贴1亿元,同时小米再多掏一个亿,从而形成新旧产能的有效置换。
首先来说,收购倒闭的新势力风险其实很大,倒闭企业常背负巨额债务,接手后小米需承担偿债义务。此外,员工安置、供应商欠款等历史包袱可能远超收购成本。
其次,车企的产线多针对特定车型设计,若原有产线无法适配小米的平台,改造费用与时间可能接近新建,这就失去了快速的意义。
所以,无论是收购倒闭的新势力,还是从传统车企当中置换闲置的生产线,似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绝大多数车企与小米都是竞争的关系,相信也没有哪家愿意帮助小米快速提升产能的。
在YU7的热度逐渐褪去之后,如何快速提高产能,保证交付仍然是当下的第一要务。(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