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
第五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
正式进行研学参观
来自重庆、成都两地的80位营员前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探秘两栖爬行世界奥秘
感受空天科技魅力
开启了一场跨越生物与空天的奇妙之旅
探秘生命: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
“绿瘦蛇、海南睑虎、双色棱皮树蛙它们的瞳孔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竹叶青蛇眼睛两边的小圆孔是什么”……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巳巳如意 生生不息 两栖爬行动物特展”内,随着讲解员的提问,营员们被引入了一扇通往奇异生物世界的大门。
左右更多
该展览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重要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成果,以可视化影像与实体标本为载体,以数字体验与软硬件互动为媒介,构建了一条从“形态观察”到“生态理解”,从“历史溯源”到“科学认知” 的完整参观动线。科学与艺术的巧妙融合,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命奥秘与自然之美的别样科普体验。
在对视展区,他们屏息凝神,近距离观察形态各异的两栖爬行动物特种影像作品,与这些动物之间进行一场无声的眼神对话;在生境展区,雨林的氤氲雾气、山涧的潺潺流水、荒漠的炽烈阳光通过投影立体呈现,营员们触摸墙面交互内容,探寻多样生态环境下的动物生存智慧;在探秘展区,珍贵的历史资料、详实的科研档案以及生动的影像资料,引领营员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了解物种发现、分类和保护的故事,深刻认识到两栖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保护挑战。
“蛇的皮肤冰冰的”“它的鳞片好滑呀”……互动体验环节,营员们趴在展缸前近距离观看各类爬行动物,讲解员手上托着玉米蛇、布鲁克王蛇等宠物蛇,引导他们触摸互动,展区内欢声笑语不断。这场多维度的展览,不仅揭开了爬行生物的神秘面纱,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尊重生命、热爱科学的种子。
“2025年是乙巳蛇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增强公众对蛇类以及所有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意识,同时展现这些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普业务主管王皆恒表示。
参观完两栖爬行动物特展后,营员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三生报国 生生不息”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讲解员向他们讲述了胡淑琴夫妇、赵尔宓、费梁夫妇、刘照光、印开蒲、李伯刚、敖栋辉、胡厚芝等8组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故事。科学家们求真务实、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让营员们深受触动,让他们对科学家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
筑梦蓝天:近距离感受空天科技魅力
带着对生命科学的惊叹与思考,营员们来到了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开启了空天探索之旅。在这里,科技感与实践性成为主题。
“首先,身体要坐直。然后,双腿并拢伸直,脚尖回勾,上身重心稍微向前,双手握拳平举。”在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陆上逃生体验区,营员们全神贯注、整齐划一地按照乘务员老师的指令调整自己的姿势,他们正在学习坐飞机遇到意外时如何自救。
据介绍,该陆上逃生体验区采用空客A320飞机陆地撤离训练模拟器,长19米,宽13米,高6.095米。模拟器内配备有8个应急出口,拥有先进的客舱故障模拟系统——火情模拟系统、客舱失压模拟系统和照明故障模拟系统,可以帮助营员们掌握在飞机处于紧急状态时,从座舱安全撤离的技巧。
活动现场,营员们满是好奇和期待,热情高涨。他们有序进入客舱,按照老师指导的标准动作进行逃生,完美完成了安全撤离。
来自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学生胡尹鸿兴奋地说:“这次飞机逃生技巧培训让我感到受益匪浅。通过理论学习和模拟体验,我对航空安全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许多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救命的实用技能。”
黑匣子、辅助动力装置、涡轮风扇发动机……走进飞机结构与附件维修实训室,琳琅满目的飞机零部件让营员们发出阵阵惊叹。神秘的黑匣子,更是引发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的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黑匣子如何在关键时刻记录飞机的各种参数和数据,观摩真实的黑匣子,让营员们对航空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来到户外广场,映入眼帘的便是雄伟的波音737-300实体飞机。营员们围绕着它,开启了全方位的探索。从机身的流畅线条,到机翼的独特构造,再到机尾的精密组件,每一处都吸引着他们好奇的目光。随着老师的讲解,他们心中的航空梦想也在这一刻悄然生根发芽。
科技“雏鹰”首日行程圆满结束!
明日双线探索开启——
探访四川大学先进高分子材料
全国重点实验室
触摸未来材料的“黑科技”
参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
解锁千年药香的智慧密码
敬请期待!
文字: 樊洁
编辑:王娅萍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