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时代的人性强音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7-10 08:08:46


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科技发展到算法超群的机器人统治地球,那时世界将会怎样?若技术发达到让人察觉不到,展现在人眼前的仿佛是魔法,则人们的生活又会怎样?美国科幻巨匠罗杰·泽拉兹尼的经典小说《光明王》以及短篇小说集《趁生命气息逗留》虽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却与当下相连,映射出社会发展中对何为人性、保护人性的反思。作为六次获得星云奖的科幻作家,泽拉兹尼笔下的世界中,科技与人性相互交织,始终叩问人性的意义。


《光明王》,[美]罗杰·泽拉兹尼 著,胡 纾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出版

在科幻史诗《光明王》中,一群地球流亡者在遥远的星球上,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轮回”,并借此塑造出一批披着印度神祇外衣的统治者。书中想象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的可能模样,那里的人们可以借助超凡的手段,结合化学方法、生物科学、电子技术等,达到几乎不死的效果。技术在这里写就了神话,也铸造了无上的权力。然而,在纷繁诸神战斗的喧嚣之下,掩藏着泽拉兹尼对这种“科技垄断”的警示。因为一旦少数人掌控了高端技术,便能牢牢控制整个社会,建立起固化的社会阶层,压制甚至扼杀人类本应享有的自由与进步。小说中的主人公萨姆,却与“诸神”不同,他努力推动技术的普及,让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引擎。正因如此,萨姆发起了一场反叛,努力让科技服务于大众,而非成为少数人的利刃。萨姆的行动和努力传达了作者之声,即若能心怀善念地运用科技,它就能成就人类,保护正义与尊严。

《光明王》这部科幻史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主角萨姆对人性之美的不懈坚持。他以进步与智慧为武器,坚定而温和地反抗着停滞与压迫。他理解普通人的痛苦,为被践踏的灵魂而痛心,始终坚持个体觉醒与集体自由并举的理想。他的努力,彰显出人类精神深处的坚韧,以及对自由、希望之意义的探寻。与《光明王》中对技术魔力的批判相对应,泽拉兹尼在《趁生命气息逗留》中反思了机器算法与人性间的关系。统领北半球的AI机器人浮罗士德,扫描和计算了所有可得的人类书籍,却仍无法理解为人的感觉。原因在于,真正的人性之中,蕴含对爱与美的感知。犹如哈姆莱特秉持一份良心时的犹豫不决,人心中有对舍与得的纠结和牵绊,亦有对美与希望的执着,而这些美物才是对抗机械化冰冷的最后防线。


《趁生命气息逗留》,[美]罗杰·泽拉兹尼 著,虞北冥 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4年出版

泽拉兹尼的文字充满了对科技奇观的热爱,也深藏着对人性本质的拷问。无论是《光明王》中通过科技手段巩固统治的“神明”,还是《趁生命气息逗留》中不朽之身的自我救赎,都通过书写科技的强大来反衬出一个事实,即科技的确拥有改变的力量,却不能代替人性。在AI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时代,我们更要守护那些让我们变得“有血有肉”的美好品质——那份同理心、创造力、生而不灭的希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

当下,机器学习已经能谱写音乐,生成艺术;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到医疗、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面对这一切,人们会感叹技术仿佛无所不能。然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做什么?泽拉兹尼的小说告诉我们,唯有在科技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科技成为人类进步的基石,而非取代我们“作为人的那部分”。在这场急速演进的科技革命中,泽拉兹尼的作品如一曲强音,让读者明白,人类必须自觉捍卫那份“热泪盈眶”的脆弱与美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