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勇立创新潮头·上海产业菁英|中兴通讯耿鹏:从3G到6G,奔向“智联”未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7-10 10:22:03



今年是中国5G商用牌照发放6周年,6G未来将至,会展现怎样的新图景?钻研通信技术二十余载、参与推动3G迈向6G,在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算法软件平台研发中心副主任耿鹏看来,6G不仅意味着更快的网速,随着具身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进化,科幻电影中“万物智联”的场景也将加速走入寻常百姓家。

通信技术向来是全球瞩目的焦点,从3G时代艰难追赶海外技术和标准,到带领中兴团队在全球5G专利数、标准贡献率等方面“遥遥领先”,耿鹏经历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向上之路。2004年在德国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后,适逢3G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怀着满腔热血的耿鹏回国加入中兴通讯,一头扎进算法设计、无线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历任3G研发工程师、4G算法总工、5G产品总工。

“一路走来,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支撑着我,从解决问题出发,坚持适度超前探索,让创新技术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眼下,耿鹏和团队正全力开展6G技术预研和原型样机研制工作,人工智能(AI)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将为6G星辰大海打开“不止于快”的想象空间。

助力中国5G领跑世界

2016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耿鹏带领中兴团队凭借Pre5G大规模阵列基站拿下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及CTO选择奖两项大奖,聚光灯下的他们代表了中国通信从追赶到引领的艰难跨越。

耿鹏告诉记者,移动通信每一代际都有显著特征,1G是模拟信号处理;2G升级为数字信号处理,但只支持语音和短信;3G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扩展信道数;4G引入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扩展信号带宽和单链路容量。“4G的出现带火了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对基站容量提出更高要求。当时,我们就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扩大天线阵列引入多用户空间复用,就像在拥挤的道路上开辟立体车道,在不增加频谱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用户并行传输。”

建“立体车道”并非易事,传统芯片无法支撑海量数据处理,耿鹏带领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矢量处理加速芯片,用收割机式并行计算替代“人工锄地”的低效模式。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耿鹏团队在业界首次推出64通道大规模阵列基站,吞吐量比传统4G基站提升8倍,并迅速在北京、广州的中国移动网络以及日本东京、福冈的软银网络部署商用。两年后,这项突破性方案站上世界移动通信大会领奖台,国际运营商CTO们用选票宣告中国方案成为5G核心技术基石。

在6G研发的当口回顾“高光时刻”,耿鹏有了更多理性思考。“Pre5G打下的基础让我们更早地将阵列信号处理算法与底层的芯片设计融合考虑,算法与芯片的配合是5G基站性能保障的关键。我们在Pre5G的众多核心创新被写入5G国际标准,可以说,我们比海外同行更早、更深刻地理解5G核心技术,助力中国5G领跑世界。”

AI加持,奔赴6G星辰大海

如今,Pre5G“立体车道”依然是全球主流技术方案,而耿鹏团队已踏上更艰难的6G征途。

AI深入各行各业,移动通信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技术预研来看,AI将在无线信道信息压缩、波束管理、基站智能节能、网络智能运维等多方面产生价值。”耿鹏以基站节能举例介绍说,以往能耗数据采集的“颗粒度”过于粗放,团队选择AI破局,他们自主开发的毫秒级动态负荷智能预测模型,能对6G时代256通道的超大规模阵列基站进行实时预测和智能引导。“AI已在5G商用网络中实现规模化应用,6G时代有望进一步提高能效。”他说。

除了节能之外,面对海量信道信息处理的算力黑洞,让AI来做拿手的数据处理也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耿鹏告诉记者:“6G时代面临更大带宽、更多流数、超大规模阵列挑战,AI信道处理相当于把一卡车图纸浓缩成一张设计图,显著提升网络性能。”

得益于5G的领先优势,耿鹏带领团队在6G核心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方向取得突破,还研制出5G-A商用通感基站,并在全国铺设100多处试点应用,一系列创新成果得以在5G-A阶段就同步为6G做技术先试、场景先验的工作。

人物小传

耿鹏,中兴通讯全资子公司上海中软核心技术部门总负责人,获评2017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3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带领项目团队累计申请专利数百篇,其中多篇专利写入国际标准并获国家专利金奖。上海中软紧贴技术前沿,承担着很多国家及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目前员工规模近3700人,其中半数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曾连续两年获评上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百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