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三年累亏超8亿、依赖大股东托举,四维智联难破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创业最前线 时间:2025-07-10 11:58:28
又一家智能座舱企业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魏帅

6月27日,四维智联(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智联)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

作为四维图新分拆而来的智能座舱供应商,四维智联头顶舱泊一体技术全国第二、覆盖Top10车厂的光环,至今仍深陷亏损泥潭。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四维智联累计亏损8.47亿元,营收从2022年的5.39亿元萎缩至2024年的4.79亿元。

更严峻的是业务独立性危机,控股股东四维图新(表决权45.32%)身兼第一大客户(2024年贡献47.8%收入)与核心供应商(采购占比24.2%)多重角色,形成自买自卖闭环。

而母公司四维图新却连续三年累亏27.45亿元,直接违反证监会《分拆规则》的盈利要求,直至四维智联递表三天后,四维图新才如实公告其拥有四维智联的实控表决权,信披矛盾暴露分拆合规硬伤。

从行业发展来看,尽管四维智联覆盖20%本土车企,但其主要覆盖的定点车型为售价低于15万元的经济型车型,营收规模受限的同时,更压低了毛利率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以17.9%年复合增速冲向2029年的3130亿元,但当前行业已陷入红海厮杀。即便是头部企业博泰车联网,2024年的亏损也扩大至超5亿元,折射全行业面临的高投入、低定价权困境。

(图 / 四维智联官网)

更关键的是,在腾讯、滴滴、蔚来资本等头部大厂与明星资本接连押注背后,滴滴注资带来的5.86亿元商誉,以及百度9000万元侵权诉讼未决等现实问题,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步步紧逼着四维智联。

资本市场的耐心正被持续消耗。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净现金仅8988万元却背负2.44亿元金融负债,估值40.7亿元不足同行博泰车联网的三分之一。

背靠滴滴、腾讯、联发科的豪华阵容,能否助力四维智联从输血依赖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1、营收下滑亏损扩大,高研发难掩毛利困境

2018年4月,四维智联从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图新)的智能网联业务中分拆出来,正式迈向了独立运营的道路。

独立运营后,四维智联一度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母公司四维图新所持有的高精地图资质和自动驾驶算法的专利,成为四维智联获得订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据招股书信息,四维智联产品主要为依托自研全栈软件平台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座舱软件、软硬件一体化产品以及端到云解决方案。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20日,四维智联已累计交付超过1590万套座舱软件方案、交付超155万套软硬一体化方案,合计覆盖约250家整车厂中的20%,目前市场销量TOP10的整车厂都是其客户。

尽管行业位次高歌猛进,但从财务数据来看,四维智联仍摆脱不了亏损的泥潭。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营收分别为5.39亿元、4.77亿元和4.79亿元;净亏损则逐年上升,分别为2.04亿元、2.65亿元和3.7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

毛利率方面,即使身处高毛利的软件方案赛道,四维智联的毛利率也并不算高。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水平维持在30%左右,分别为30.2%、29.4%、29.2%,隐隐显露出下滑的态势。

具体至细分业务来看,软硬件一体业务的萎缩,是毛利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2024年,其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收入骤降24.9%,系因车规级芯片采购成本持续攀升。

据悉,四维智联拥有软件技术的全栈能力,但硬件能力较弱,对供应链高度依赖,其中域控模组、通信模组、WIFI模组等模块的生产长期依赖外包。

报告期内,其采购成本分别为2.579亿元、2.563亿元和1.823亿元。四维智联在招股书中也表示,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购的成本波动已影响并将持续影响盈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四维智联主要覆盖的15万元以下车型市场,价格敏感度极高。有业内人士向「创业最前线」透露,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掀起价格战,上游供应商首当其冲承受压价压力。若是价格战进一步延续,四维智联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蚕食,未来或将陷入‘越卖越亏’的境地。

而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的变化中,也能够感受到四维智联的毛利压力。报告期内,毛利率更高的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的占比有着明显的提升,从30.3%提升至50.8%;硬件成本更高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占比则从69.4%降至49.1%。

但是,在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占比提升的同时,四维智联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研发投入。

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暴增至2.10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43.8%,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4.2亿元。

对此,四维智联在招股书中表示,智能座舱开发需多元化研发团队、昂贵设备及海量算力,导致重大亏损不可避免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鸿沟,在此刻显得尤为刺眼。

2、控股股东兼任大客户,业务独立性遭质疑

事实上,四维智联能够在独立后快速站稳脚跟,背后少不了四维图新的背书。

曾经的金字招牌与深度捆绑,如今也成为了四维智联IPO路上尖锐的合规荆棘。根据招股书信息,四维图新以合计45.32%的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

在掌握着四维智联决策命脉的同时,四维图新同时也是其第一大客户和核心供应商扮演着多重身份。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四维智联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合共分别约为4.63亿元、4.59亿元及4.42亿元,分别占收入总额的85.9%、96.2%及92.2%。

其中,来自最大客户四维图新北京的营收分别是3.37亿元、2.22亿元及2.29亿元,分别占四维智联总营收的62.6%、46.5%及47.8%。

不仅如此,在报告期内,四维图新北京还是公司前五大供应商,这种自产自销的闭环交易模式,无疑让其业务独立性染上疑云。

四维智联向四维图新销售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同时,反向采购其硬件产品及开发服务,双向交易的定价机制是否遵循市场原则、是否存在利润调节空间,这些都需要两家公司作出进一步说明,以证实合规与公允性。有业内人士向「创业最前线」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四维智联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可能进一步依赖单一客户,这一言论显然没有将四维图新排除在外。

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背后,最大的硬伤之一便是分拆上市的合规性。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分拆规则(试行)》,母公司需满足连续三年盈利且累计净利润超6亿元的核心门槛。

但根据四维图新财报,其2022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27.45亿元。

耐人寻味的是,四维图新在2024年年报中明确将四维智联列为参股公司,仅承认持有30.26%股权(含3.24%无表决权股份)。

时隔一年,在四维智联的招股书及四维图新2025年6月30日的公告中,却承认了四维图新控制四维智联45.32%表决权的事实。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控股权认定矛盾的障眼法,背后暴露出规避分拆审查程序的意图,或隐藏参股公司独立上市的监管套利操作问题。

除此之外,公司另一家核心股东滴滴也为四维智联进行技术输出。

据悉,滴滴智慧交通通过资产置换股权的方式,将其智能座舱业务剥离并注入四维智联,以换取后者16.46%的股权。同时,滴滴还将其智能座舱团队约300名研发人员转入四维智联,实现二者的深度技术整合。

3、智能座舱陷入红海厮杀,亟待破局

在智能座舱的激战江湖中,整个产业链都处在主机厂的阴霾之下:长周转账期、定制化服务等,都考验着产业链上企业的生存能力。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全球与中国智能座舱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4年全球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3668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1290亿元,同比增长22.27%。

但是相对应的,玩家越来越多,市场也越来越卷。老牌硬件商德赛西威凭90万套年装机量稳坐铁王座,高通以77%芯片市占率扼住生态咽喉,科技企业华为、亿咖通等企业更是以更强大的系统能力和芯片能力,成为更多主机厂的选择。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创业最前线」表示,主机厂对于智能座舱的选择只会更挑剔,也需要更强的定制化能力,这对供应商的挑战更大,也需要更强大的技术支持能力,华为旗下鸿蒙智能座舱的成功便是印证。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主机厂要求越来越高,但四维智联的竞争力并不算强。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四维智联在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一级公司中排名第十,市场份额0.1%,前三名的市场份额依次是5.7%、4.5%、1.4%。

此时此刻,四维智联若想要从红海中杀出血路,破局已刻不容缓。

按照四维智联的规划,上市后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建立产能、技术研发和拓展解决方案组合、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其中,前两项也对应着如今四维智联面临的硬件成本高、客户依赖等症结。

只不过,并不具备竞争力的市场份额与关联交易占比,未来将是四维智联发展的绊脚石。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如何减轻大股东依赖症,实现客户的多元化,是四维智联解局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