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何沛苁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其中,4项成果当天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从南极—艾特肯盆地返回样品一直是国际上月球探测与研究的首要科学目标,但由于它位于月球背面,难度极大。
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查看岩屑显微镜成像照片。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表示,从工程角度看,我国首次从月球背面返回样品,本身就创造了历史。从研究看,我们关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比如:
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
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异常“贫瘠”的月幔区域,这表明原始月幔本身就很贫瘠,或大撞击事件把月幔中的熔融物质“抽走”了,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吴福元表示,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还有许多东西没有被挖掘出来,其中是否存在南极—艾特肯盆地被撞击后的月幔物质等三大谜题待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