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 它们背后都有“特殊动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7-10 12:15:25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戴云

一个是“全球首个”,一个是“世界最快”,一个在超大型海工装备运输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特殊动力”。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随“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一线探访”报道组探访了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当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地面交通工具,以及青岛引航站。

它们背后,有哪些科技突破?又有哪些机制创新?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资料图

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

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北京亦庄是北京唯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它的街头,不时会看见写着“自动驾驶示范应用”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在北京亦庄街头,不时会看见写着“自动驾驶示范应用”的新能源汽车。封面新闻卢荡 摄

每日凌晨,自动驾驶环卫车从车库出发,按照预设路线清扫街道。车顶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可实时感知周边环境,遇到障碍物自动绕行,垃圾桶满溢监测设备则能及时将垃圾清运需求反馈至管理平台。

在手机上设定目的地,输入车门密码,进入车内,呼叫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随即起步,汇入亦庄道路的车流中。跟车、变道、通过路口,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在Apollo Park,记者亲身体验了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以上这些,都源自一个特殊机构的助力。

2020年9月,北京市政府决定以亦庄为核心建设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探索经济合理的车路云一体化解决路径,加快实现L4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规模化运行。

为早日实现目标,成立了由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而后设立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并逐步形成“一办五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打造专项运营平台——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形成政府、学界、产业界、投资人等各方面紧密结合的组织形态。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内的自动驾驶车辆。封面新闻卢荡 摄

为实现政策与技术同步迭代,北京市政府决定利用两区建设的政策契机,依托示范区设立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累计出台十余项创新政策,在全国率先开放早晚高峰测试、异地测试互认、无人配送车上路、商业化服务试点、高速公路测试、无人化测试、数据安全管理、重卡编队测试等,实现智能网联乘用车、无人配送、无人清扫等八大类城市应用场景全面开放协同发展。

“目前,示范区已建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实现600平方公里设施智能化部署。围绕车路云网图安全6个方面,已搭建国内首套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形成标准成果70余项,已有35家测试企业累计部署超1000台自动驾驶车辆,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4000万公里。”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峰说。

“智慧平台”助力引航能力提升

超大型海工装备运输领域取得突破

5月22日,在7艘拖轮协助下,经过8小时攻坚,青岛引航站圆满完成“JANA505”“JANA508”“JANA509”三座大型海工平台的湿拖浮装作业。

这是媒体笔下记录的历史画面,这一作业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海工装备运输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而其背后,离不开一个特殊动力——科技。

引航,旧称引水、带水、领港或领江。引航是港口生产的重要环节,对维持水运秩序和保障船舶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青岛引航站是青岛引航水域专职引航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引航主权,负责对进出青岛港的外国籍船舶实行强制引航,并接受远洋、近海航运公司申请,为中国籍船舶提供引航服务。伴随青岛港快速发展,该站引领的最大船舶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不满4000吨,到现在常态化引领世界最大2.4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船、40万吨矿砂船等各类超大型船舶,每年引领船舶超2.5万艘次。


青岛引航站航海模拟器。封面新闻卢荡 摄

“青岛引航站智慧引航服务平台于2022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由传统引航向智慧引航的转变。”7月3日,青岛引航站副站长张法说。

这一智慧引航服务平台分为一个中心平台、三个核心模块、五个组成部分。“一个中心平台指智慧引航服务平台;三个核心模块包括前端感知模块、基础支撑保障模块和业务应用系统模块;五个组成部分是海面物标感知、海洋环境感知、支撑保障、引航作业管理、智能引航辅助。”张法说。

这一平台带来了哪些改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下细节。

平台通过引入小物标雷达系统,实现了更全面捕捉海面漂浮物标的能力,为引航员更及时准确发现碰撞危险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引入北斗高精度差分服务模块,用北斗导航信号修正信息,辅助定位和导航,使终端接收机实现高精度导航与定位。

通过低能见度航道监控系统,实现恶劣天气条件下监控视频成像功能,有效提升通航水域引航监控能力。

通过建设潮流模拟分系统,实现工作区域潮流、潮时信息可视化,提高引航员决策精准度。

通过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引航数据可视化及场景再现功能,丰富引航员学习培训方式,助力引航队伍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通过广电700M 5G宽带网络通信分系统,可为引航员海上航行提供远程技术数据支持,为实时监控调度船舶带来极大便利……

“通过智慧引航系统,引航服务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张法说。


青岛引航站已实现由传统引航向智慧引航的转变。摄影 梁熙明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眼前这台穿着蓝银相间“外衣”,“脑袋”扁扁的、“双手”抱着轨道、牵引供电系统布置在地面的“大家伙”,正是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7月4日,记者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见到了它。正是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而关于它的故事,可以从一个关键词讲起——联合。

为掌握高速磁浮关键技术,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牵头,汇集国内磁浮、高铁领域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用”联合开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制。

项目于2016年10月启动,2019年研制出试验样车,并于2020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试验线上成功试跑。经过系统优化确定最终技术方案,2021年1月研制出成套系统并开始6个月联调联试。当年7月20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14个月后的2022年9月,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中车向全球发布这一磁浮交通系统,顿时“技惊世界”。

这一成功突破的背后,离不开中车围绕工程化产业化,在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成专业的高速磁浮集成实验中心和试制中心,联合国内协作单位,构建包含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在内全系统仿真、试验平台,搭建了从核心零部件、关键系统到系统集成的国产化产业链。

谈及这套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吸力使列车悬浮于轨道,实现无接触运行。具有高效快捷、安全可靠、运能强大、编组灵活、准点舒适、维护便利、绿色环保等技术优势。

而关于背后的突破,记者在“保密”前提下,了解到这样一些细节——

成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了速度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核心系统国产化等难题,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开发出新头型及气动方案,解决了超高速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学难题。

采用先进激光复合焊和碳纤维技术,研制了满足超高速气密承载要求的轻质高强度车体。

自主开发悬浮导向和测速定位装置,控制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突破关键制造工艺,掌握了悬浮架、电磁铁及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部件制造技术。

攻克大功率IGCT牵引变流、高精度同步牵引控制等关键技术,完成了高速磁浮牵引供电系统的自主化研制。

创新建立适应长大干线自动追踪运行的高速磁浮运控系统。开发了满足列车高速平稳运行的高精度新型轨道梁。

创新系统集成,突破运用场景和复杂环境适应性技术瓶颈,满足长途、通勤多场景需求,适应江河隧道、高寒、高温高湿等复杂地理气候环境。

“经过近20年持续研究和技术积累,我国基本实现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统的自主研制能力,形成了成套工程化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评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