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安全升级!2026新车禁用单踏板刹停+全系标配ABS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汽车点评AC 时间:2025-07-10 15:00:50

靴子落地!2025 年 7 月 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这项酝酿五年半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志着中国汽车安全标准进入新纪元。

此次标准修订是自 2008 年以来的首次全面升级,核心变化聚焦新能源汽车特性。新规明确要求,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必须强制安装 ABS 防抱死系统;而针对单踏板模式的限制条款则设置了一年缓冲期,将于 2027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

值得关注的是,单踏板模式的政策演进轨迹清晰可见。早在 2024 年 6 月,工信部就针对该问题公开征求意见,彼时“松开加速踏板不得使车辆停住”的条款便引发行业震动。如今新规落地,意味着此前依靠松油门即停车的驾驶逻辑将彻底退出默认设置舞台。

单踏板模式本质是强动能回收技术的衍生功能,当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电机反向运转产生制动力,最高可实现 1.5m/s² 的减速度,相当于传统车辆中等力度刹车。这种设计最初由特斯拉引入中国市场,其初衷是通过提升能量回收效率增加续航里程,随后,奔驰、宝马、蔚来等品牌陆续跟进,将其包装为未来驾驶体验的象征。

然而,这种简化操作的技术创新,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了巨大隐患。首先,该功能颠覆了驾驶员长期形成的备刹车本能,而这一“肌肉记忆”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延迟,紧急时刻,习惯了单踏板一脚可控的驾驶员,大脑切换踏板的时间差可能就是生死线。此外,该功能制动信号缺失问题亦突出,当车辆仅通过动能回收实现 0.3g 以上减速度时,传统车辆此刻应亮的刹车灯却保持沉默,后车驾驶员难以预判前车动态,实测数据显示,这种情况会使追尾风险增加 41%。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并未彻底否定单踏板模式,而是通过默认禁用+手动可选的机制实现平衡。用户仍可通过车机系统手动开启该功能,但每次上电后车辆会自动恢复默认模式,且需持续显示光学提醒。这种有限度保留的处理,既尊重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又将选择权交还给用户,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个体差异的包容。

其实在此之前,听闻风声的车企已经有了动作。其中特斯拉通过 OTA 升级取消强制单踏板模式,新增深踩电门提醒功能;蔚来等品牌则优化动能回收曲线,使车速降至 5km/h 时需踩刹车停稳,避免突兀刹停。传统车企如奔驰、宝马则将单踏板模式移出默认选项,藏进二级菜单,并在新车交付时强化驾驶培训。这种技术适应人的转向,标志着整个行业正在从功能优先向安全优先的范式转换。

新规在限制默认单踏板模式之外,还构建了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其中针对后车安全的制动灯联动机制,堪称此次标准修订的点睛之笔。根据要求,当再生制动系统减速度超过 1.3m/s² 时,车辆必须自动点亮制动灯,且减速需求持续存在时信号不得中断。这一规定直接回应了长期存在的安全漏洞,以特斯拉 Model 3 为例,其强动能回收模式下减速度可达 1.5m/s²,但此前未强制点亮刹车灯,导致后车驾驶员反应时间平均延长 0.2 秒。新规实施后,这种无声减速将成为历史。

除此之外,强制安装ABS也是关键举措。作为成熟的主动安全技术,ABS 通过每秒数十次的轮速监测与制动压力调节,可有效防止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使车辆在湿滑路面的制动距离缩短 15% 以上。强制普及意味着最经济的代步车也需具备基础主动安全能力,这是行业公平性的体现,也是对低预算用户生命权的尊重。我们不禁好奇,下一步是不是该轮到监管“老头乐”了?

在车叔看来,此次标准修订绝非技术创新的终点,而是安全框架下的理性回归。单踏板模式并未消失,但其应用场景将逐渐收缩至封闭道路或专业驾驶领域;ABS 强制安装也仅是起点,未来或将与 AEB等主动安全技术深度融合。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规所蕴含的默认安全理念,正在重塑汽车行业的创新逻辑,即任何技术突破都必须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前提。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新国标绝非对技术路线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安全边界的前置性厘清。令人振奋的是,当欧盟还在争论 AEB 系统的技术细节时,中国已通过强制性标准推动安全技术普惠;当特斯拉仍在为单踏板模式辩护时,中国市场已用政策杠杆实现风险防控!这种安全优先的发展路径,不仅是对亿万驾驶者生命的守护,更是为全球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