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盛会不仅云集了近20位历届获奖人亲临参与,更汇聚了10多所国内外顶尖高校科学家。各学科领军者围绕生命科学、量子计算、高温超导、化学催化、AI算法革命等前沿议题展开思想碰撞。
未来科学大奖10年已评出了39位获奖人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2022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项目委员会联席主席杨学明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未来科学大奖自成立以来,见证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卓越进步。值此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突破传统学术报告框架,聚焦“未来”核心命题,邀请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五大领域的顶尖学者,通过5场专题论坛、双报告加对话的创新形式,立体化呈现科学探索的魅力。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2018),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项目委员会联席主席丁洪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十年来,未来科学大奖至今已评出了39位杰出获奖人。庆典荣幸地迎来了17位获奖代表,共同绘就了一幅璀璨的科学星空图。本次庆典以专业视野为学者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交流平台,不仅是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是科学探索与公众认知的桥梁。
科学研究新范式,跨学科讨论AI新应用
5场专题论坛上,AI成为跨学科的热词。
“塑造未来生物学—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对话环节,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表示,AI技术颠覆了传统生物学研究模式,可从三维结构倒推生物学功能,这是人工智能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巨大贡献。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要拥抱AI,利用AI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
“化学助力美好生活—化学专场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高毅勤,以《AI为计算分子科学带来的变革》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介绍了分子模拟和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生物分子体系研究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平台发展。
“数学的未来十年—数学专场研讨会”对话环节,科学家也对人工智能在数学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2018)田刚谈到,他此前参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AI + 数学”领域的探索和讨论,他认为这些尝试对于开拓研究新范式、增强数学推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安全护航AI未来—计算机科学专场研讨会”更是AI话题的主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博世机器学习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朱军以“生成式AI:从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旨在估计高维数据的分布,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已经在文本、图像、视频、3D等数字内容生成上取得显著进展,并且逐步演进到物理世界交互学习的基础模型。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越来越值得重视。在对话环节,朱军指出,中国优势在于应用场景多且复杂,能牵引加速安全研究,AI的理论进展整体上落后于实际应用,亟需加强。科研环节应加强校企有效合作,发挥企业数据和学校人才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和AI安全发展。
未来哪些领域可能发生颠覆性科学变革?
“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物理专场研讨会”聚焦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围绕“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景的关键瓶颈”“光学与超导量子计算路径”“聚变能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分享与讨论,共同探讨物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杰认为,2022年美国实现核聚变输出能量大于激光输入能量是人类迈进核聚变时代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预计20年内聚变能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薛其坤指出,未来20年,有可能会实现受控核聚变。如果实现,这将会永久性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支撑。而未来50年,室温超导若能实现,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重大变革。通用量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和算力发生重大改变。
在大会闭幕致辞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项目委员会联席主席卢煜明宣布,盛大庆典系列活动将于今年10月在香港迎来高潮——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活动预计邀请近百位国际科学家,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10余位来自中科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机构的顶尖院士,共同分享前沿科研突破。将特别设立的“十周年专场”将邀请国际知名奖项代表,深入探讨世界级科学奖项的创建经验及其对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