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王鑫
踏空银行股的朋友,这下可以松口气笑两声了。
7月8日晚间,成都银行一纸公告让投资者们忍俊不禁:由于股价涨得太快,实控人大股东成都市国资委竟然来不及完成增持计划。
“手慢无”的凡尔赛式烦恼,在资本市场真实上演,有股民调侃道:“实控人自己都踏空,这行情得有多疯?”
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这家西部首家万亿城商行股价已较2024年初低点翻倍,涨幅高居上市银行前列。
而这场“飙车戏”的主角,不过是当下银行股估值逆袭的一个缩影。
1
抢筹大战,大股东也没赶上趟
成都银行的这次增持计划,源于4月7日特朗普掀起的全球资本市场史诗级暴跌。
当关税风暴传至A股,当天成都银行也盘中罕见闪崩逾6%,收跌3.58%,报收于16.7元/股。
作为A股的中流砥柱,次日,邮储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成都银行等纷纷公布增持股份计划。
其中,成都银行实控人成都国资委实际控制的成都产控、成都欣天颐拟不超过历史最高价17.59元/股的价格,合计增持不超过79,588,706股,不低于39,794,353股。增持比例在0.939%-1.878%之间。
以上限17.59元/股计算,本次增持耗费资金大概在6.9亿-13.9亿之间,增持时间为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
实控人成都国资委表示,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坚决支持市属国企股东当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积极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实际上,这不是成都国资委近一年内首次增持,去年12月,成都欣天颐增持了5,180,000股。
只是本次增持计划公布后,成都银行的股价再次进入了一段快速上涨期,短短三个月便涨了21.51%,期间股价最高涨至20.96元,多次刷新历史新高。
随着增持时间过半,4月8日,成都国资委披露增持进展,便出现了1股未买的尴尬,理由是股价长时间持续超过增持价格,这在以往确实罕见。
实际早在5月8日,成都银行股价收报17.65元,就已经超过本次增持价格的上限17.59元。
这也说明,没人有能精准预测市场,即便是最熟悉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不过,后续成都国资委表示还将择机逐步实施增持计划。
2
西部之星,业绩撑起股价神话
成都银行的股价狂飙,表面看是大股东“踏空”l了,实则是市场对其区域经济红利、战略前瞻性和盈利韧性的高度认可。
财报显示,成都银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128.58亿元,同比增10.17%,2025年一季度再增5.64%,在经济换挡期堪称惊艳,与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并称为“城商行三杰”。
资产规模狂奔是其第一张王牌。
立足零售负债,2023年末,成都银行资产总额达1.09万亿元,成为西部首家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城商行。
2025年一季度末,其总资产已突破1.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7%,存贷款规模经一步扩大。
回看2024年,其ROE高达17.81%,位居42家上市银行之首。
当商业银行净息差一路下探,今年一度进一步收窄至1.43%时,成都银行凭借出色的资产规模增速,采用以量补价,业绩因此稳定增长,盈利能力高企。
银行赚钱的本事重要,守钱的本事更重要。
一季度,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呈抬头之势,成都银行不良率却连续9年下降,最新不良率0.66%,连续8个季度处于42家上市银行中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456%,维持高位。
这种安全感,就像给业绩上了双保险。
对公业务火力全开成就了它的差异化优势。
曾经,银行业普遍信奉"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转型圣经,但如今零售战场已成为一片红海,反观成都银行,今年一季度对公贷款占比达82.5%,同比高增17.69%。
这与其深耕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密不可分,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优质基建项目为其提供了丰沃土壤。
其中,政务金融业务成为成都银行最具特色的护城河。
2024年,在成都银行的各类贷款中,以政务金融为主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为2819亿元,7年增长超过10倍,占全行贷款的比重接近四成,不良率仅0.11%。
这表明,在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下,政府资源的战略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而成都银行凭借区位优势、股东优势,啃下了这块蛋糕。
负债端同样暗藏玄机。
2024年存款成本同比下降7个基点至2.22%,2025年一季度活期存款占比从去年同期27.8%升至31.39%。在存款利率普降背景下,这种低成本存款结构成为抵御息差收窄的关键盾牌。
不过隐忧也有。一季度,成都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大降31.7%,理财中收缩水明显;净息差也环比下降16个基点至1.50%。
但投资者似乎更看重其高分红价值。2024年,成都银行分红比例达30.04%,每股派现8.91元,真金白银回馈股东。
目前,成都银行最新动态股息率4.33%,在42家银行中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银行是继招商银行后,第二家将“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写入公司章程的A股上市银行,展望未来,成都银行的高分红政策具有制度保障,红利价值和投资价值长期凸显。
3
从“破净”到“真香”,银行股新周期启航
银行股的集体狂欢早已不是新闻。2024年全年银行板块暴涨42.18%,在35个Wind二级行业中勇夺涨幅冠军。
低利率时代下,险资是这场抢筹大战的主力军,2025年上半年险资举牌次数达到19次,其中9次瞄准银行股,7次砸向港股银行。
有意思的是,如今一些银行股投资者表示,每天活在上涨的恐惧中,都在讨论什么时候见顶。
银行股行情还能走多远?答案或许藏在估值修复的进程里。
尽管涨势如虹,银行板块仍是价值洼地。截至7月10日,42家上市银行平均市净率(PB)仅0.77倍,意味着股价普遍较净资产打七折。最新滚动市盈率7.27倍,意味着现价买入,7.27年就可收回投资本金。
回看银行股自2023年以来的修复行情,始于“中特估”,国资委要求央企解决“破净”问题,几乎所有上市银行都制定了《估值提升计划》,这成为银行股行情的核心引擎。
实际上,银行业作为“百业之母”,业绩跟广义货币M2的增速息息相关,具有永续性,在经济换挡期,自然成为香饽饽。不止在中国,在全球都在创新高,相对大盘指数跑出了超额收益。
当前大多数中国银行资产仍处于破净状态,但ROE水平与全球主要银行水平相当,而且5%左右的股息率相较于全球大多数银行具备吸引力,因此是当下最具性价比的“核心资产”。
华福证券最新研报认为,从基本面驱动角度来看,上半年银行行情是红利行情的延续和ROE修复行情的预演。其指出,银行ROE拖累因素逐渐消化,银行业ROE触底回升的拐点渐近,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流入。
从长周期视角看,当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行,当房企风险逐步出清,当投资者日益成熟理性,银行股从“破净”到“真香”的蜕变,正是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必然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