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7月9日,香港联交所的大屏上,一个全新的代码“02590.HK”开始跳动。
至此,全球AMR(自主移动机器人)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正式诞生。
极智嘉,这家由清华校友创办的物流机器人公司,以16.8港元的发行价完成上市,发行市值超21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
当创始人郑勇敲响铜锣时,台下坐着的不仅有陪伴公司十年的创业伙伴,还有火山石、华平投资等机构的投资人。
(极智嘉创始人郑勇)
他们中有人当初投下的4000万元,如今已变成5.84亿元,收益翻了近15倍。
这一天,距离郑勇在清华地下室里调试第一台机器人原型机,正好过去十年。
十年间,AI赛道从无人问津到烈火烹油,巨头们纷纷下场布局,大多数都困在“烧钱不盈利”的泥潭里。
而极智嘉,这家专注于仓储机器人的公司,硬是靠着分布在全球40多个国家仓库里的机器人,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PART.01
在细分战场悄悄赚钱
今年以来,AI圈的热闹从未停过。
深度求索DeepSeek横空出世,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腾讯混元大模型轮番发布新功能,动辄宣称“参数规模突破千亿”,但真正能赚到大钱的,却少得可怜。
数据显示,从ChatGPT发布到2024年7月,国内新注册的AI企业中,已有78612家不复存在,这一数量占同期新增总量的8.9%;而过去十年里,被列入“死亡名单”的AI企业更是达到了35.3万家。
进入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注册的AI企业超过23.7万家,但与此同时,有8万多家陷入了倒闭或破产的境地。
某券商统计显示,2024年国内AI企业营收转化率不足15%,80%以上仍靠融资活着。
显然,有相当多的AI公司死在了商业化的路上。
当大厂们在通用AI赛道厮杀时,像极智嘉这样的“细分玩家”却在悄悄赚钱。
仓储物流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其实藏着巨大的效率痛点,比如传统仓库里,工人找货要靠记忆,搬货全凭体力,旺季时订单堆积如山,些许失误就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郑勇发现,一个500人的仓库,引入机器人后人力成本能降40%,订单处理速度能提3倍。2015年,当他看到亚马逊用Kiva机器人实现“货找人”时,立刻意识到:“这才是AI该去的地方”。
极智嘉的机器人,说白了就是仓库里的“智能搬运工”。它们能自己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把货架精准送到工人面前,还能通过算法优化拣货顺序。
在天猫超市的仓库里,它们让双十一的发货速度从48小时缩短到12小时;在UPS的美国仓库,千台机器人协同作业,轻松应对黑色星期五的订单高峰。
今年7月9日,也就是极智嘉上市的同一天,今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000亿件,比去年达到千亿件足足提前了35天。
(图源:新华社)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率提升,背后是极智嘉这一类机器人企业的努力。
和那些靠概念融资的AI公司不同,极智嘉的收入来自机器人销售和解决方案服务费,每一分钱都和“帮客户省了多少成本”挂钩。
2024年,极智嘉营收24亿元,70%来自海外,经调整亏损收窄至0.9亿元,离盈利只有一步之遥。
PART.02
从清华实验室到全球仓库
郑勇的创业故事,带着浓厚的“清华烙印”。
2014年,这位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还在做投资,偶然看到亚马逊机器人的视频后,立刻找到同校计算机系教师李洪波:“你看这个,我们能不能做?”李洪波盯着屏幕里机器人穿梭的画面,说了句:“算法不难,关键是怎么落地。”
就这样,郑勇拉上了另外两个好友,四个“学霸”凑到了一起:郑勇懂产业和资本,李洪波搞算法,清华校友刘凯做硬件,北科大毕业的陈曦负责通信。
(创始团队合照)
他们白天各自上班,晚上在清华FIT楼地下室碰头,用3D打印机做零件,在白板上画电路图。
2015年冬天,第一台机器人终于能稳定行走,郑勇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配文:“让机器替人跑腿。”
真正的考验在2015年双十一的到来。电商大厂天猫超市竟然突然找上门,他们想要20台机器人应急。
但对于初创企业极智嘉来说,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至少20台机器的量产任务,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况且当时团队只有4个人,连生产线都没有。面对飞来的订单,郑勇咬咬牙,把办公室改成临时车间,创始团队连轴转了两个月,最终在大促前解决问题,成功交付。
这次“战役”让郑勇等创始人明白了仓储机器人的商业化本质,它不是简单的“会跑的机器”,而是“硬件+软件+场景”的综合体。
有了这次实战经验,极智嘉很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他们开发的大规模多机调度系统,能让5000台机器人在仓库里默契配合,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自主研发的Robot Matrix平台更是“能打能扛”,无论是电商仓库里分拣小件商品,还是医药仓库需要恒温作业,甚至是工业车间里的重型搬运,都能轻松胜任。
有了技术落地的能力,极智嘉开始在全球化中占得先机。
2017年,它的机器人首次进入日本市场,解决了当地人力短缺的难题。2019年进军欧美,靠精准的分拣效率打动了挑剔的客户。
如今,5.6万台极智嘉机器人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的仓库,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带来了70%的海外收入,更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升级。在德国仓库,机器人能准确识别300种不同款式的运动鞋;在东南亚美妆仓,连口红色号的细微差别都难不倒它们;即便遇上北美严寒天气,照样24小时连轴转。
更难得的是,极智嘉的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了。
他们的主要客户——电商平台、快消品牌和物流公司,个个都是追求效率的“急性子”,也最舍得为技术买单。
2024年数据显示,老客户回头率高达74.6%,核心客户更是有84.3%选择继续合作,这个数字把同行远远甩在身后。有了这批忠实客户做后盾,公司的收入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PART.03
资本博弈与全球化挑战
毫无疑问,极智嘉的上市,让背后的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火山石资本,从公司创立就跟进,4000多万元的投资如今变成5.84亿元,回报近15倍。
而华平投资2017年投的4亿元,不仅早就通过股权转让收回成本,剩下的股份还值20亿元,收益5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资本对“硬科技落地”的认可,难能可贵的是郑勇在融资上一直保持着“清醒”状态。
比如2016年A轮融资时,机构抢着要份额,他却坚持给火山石留足额度,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懂我们”。
而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拒绝了高估值的“快钱”,选择了能帮公司打通欧美渠道的纪源资本。即便是上市前,他也通过股权设计,让创始团队以21.7%的持股掌握55.36%的投票权,确保公司战略不被资本左右。
但200亿市值的背后,挑战也不小。
全球AMR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023年极智嘉还是市场份额第一,2024年就被美国的Locus Robotics超越,滑落至第二。国内的海康机器人也在加速追赶,靠着母公司的供应链优势,价格上更有竞争力。
财务数据上,隐忧也开始显现。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速突然降到1.24%,虽然全年回升到12.4%,但和2022年92.3%的增速比,明显放缓。工业搬运机器人业务的毛利率从18.4%降到12.1%,说明价格战的压力在增大。
更关键的是,公司还没真正盈利,2024年净亏损8.32亿元,虽然经调整后只剩0.92亿元,但离“造血”还有距离。毕竟,烧钱换市场的故事,投资人已经听腻了。
面对这些难题,极智嘉把IPO募集的23.58亿港元,主要投向了技术研发和供应链。
合肥庐江的产业园已经投产,年产2万台机器人的产能,能把硬件成本再降20%。Robot Matrix平台的升级,有望让软件收入占比提升。
毕竟,机器人卖一台少一台,而软件服务是持续的收入来源。
这步棋很关键,因为硬件决定生存,软件决定未来。
上市钟声敲响时,郑勇看着大屏上跳动的股价,说了句:“这只是开始。”
十年前在清华地下室里,他或许没想过,那些堆满零件的桌子旁,会走出一家市值200亿的公司。但正是这种“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出发”的务实,让极智嘉在AI泡沫中站稳了脚跟。
未来的路还很长,仓储机器人市场虽然增长快,但竞争会更激烈。极智嘉能不能守住优势,关键还看能不能持续用技术提升效率,能不能把“中国智造”的标签贴得更牢。
毕竟,在AI的世界里,故事再好听,也不如仓库里机器人多搬一箱货来得实在。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