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月球背面SPA盆地镁环矿物学揭秘:嫦娥六号带回“真值数据”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ITBEAR 时间:2025-07-10 23:30:51

近期,山东大学发布了一项关于月球科学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壤样本,对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PA)盆地中的富镁辉石环区域进行了详尽的矿物学分析。这项成果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上。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的曹海军博士,作为该研究的首要作者,向媒体透露,此次研究通过实地采样与精密的实验室分析,首次获得了SPA盆地富镁辉石环区域的“地面真实数据”。这一数据如同为月球做了一次深入的“X光检测”,揭示了月球背面内部某些未知区域的真实成分,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新信息。

长久以来,月球背面因其难以直接观测而充满了神秘色彩。传统的遥感技术虽然提供了不少线索,但缺乏实物证据。此次,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的行星科学团队利用先进的拉曼光谱技术,对我国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成功获取了SPA盆地富镁辉石环的首份矿物学“实地数据”。

所谓“实地数据”,是指通过对实际采集的月壤样品进行实验室观测所获得的高精度、可靠的矿物组成信息。这种数据相当于月球地质的“体检报告”,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月球内部成分的重要途径。而“富镁辉石环”则是指该区域的岩石富含低钙辉石,这是一种镁含量高、钙含量低的矿物。

SPA盆地作为月球上最大、最深和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据曹海军博士介绍,形成SPA盆地的大撞击事件可能挖穿了月壳,暴露了月幔等深部物质。因此,SPA盆地对于研究月球的早期热演化、撞击过程以及壳幔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研究中,通讯作者山东大学教授凌宗成和他的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进行矿物学统计分析,识别出了16种矿物,主要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同时富含外来物质。然而,橄榄石和钛铁矿的含量却显著低于来自月球正面的月壤样品。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关于月球背面月壤成分的新认识。

研究表明,SPA盆地的镁环物质主要由斜长石和低钙辉石组成的亚铁苏长岩构成。与SPA盆地撞击熔融席形成的初始深成岩相比,富镁辉石环中的斜长石含量明显偏高。这表明在SPA盆地的撞击事件后期,约有61%-63%的月壳物质被重新混入到初始苏长岩中,经过撞击后的“重塑”过程,最终形成了SPA盆地内环状结构的亚铁苏长岩地质单元。

基于样品的光谱学与矿物学特征,科研人员首次构建了嫦娥六号着陆区月壤的撞击混合演化模型。该模型将月壤的形成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从约28亿年前玄武岩单元的喷发与冷却开始,到远端大型撞击将富含镁的苏长岩碎屑溅射至着陆区,再到着陆区经历多次次生撞击导致溅射物进一步粉碎,以及小型撞击事件的持续发生和长期太空风化作用下的月壤细粒化过程。

凌宗成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月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从月球年轻时的高温状态逐渐冷却,到经历太阳系早期的巨型撞击、后续的系列火山喷发以及晚期的月壤太空风化等地质过程,月球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这一发现为我们揭开了月球背面SPA盆地深部岩石类型及成因的神秘面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