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张杰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等媒体的采访。除了回答科学问题外,他还重点回答了年轻人在当下面临的困惑、如何面对失败等问题,也谈到了“内卷”和“躺平”。
张杰认为,对想要进入科研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面对失败,每一个人面对失败的心态,以及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能力,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
作为物理学家,张杰在激光聚变物理与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中做出重要学术成就,2015年,他获得了激光聚变与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国际最重要的奖项——泰勒奖章。与此同时,张杰还是一名教育家,他曾于2006年至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校长,带领学校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他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被学生们昵称为“杰哥”,也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校长”之一。
以下是经济观察报与张杰的对话:
经济观察报:你对年轻科学家的面貌有什么观察?
张杰:我的团队里很多成员都是年轻人,他们比我这个年代的科学家更加聪明、更加自信。
经济观察报:对于想要进入科研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寄语?
张杰:很多人会说,要保持好奇心,要坚持。我想说,要学会面对失败。今年有大学让我为毕业生寄语,我讲的是“学会面对失败”。
我是77级的大学生。77级和78级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当时的大学已经十年没正常招生了,竞争非常激烈,考生上千万,最终录取人数只有几十万人,这个录取率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后来,这一批人中的很多人在方方面面取得了成功。这些年来,那些大学邀请我做演讲时,总会让我讲讲77级和78级为什么会那么成功。我说,最大的原因其实是这群人碰到的失败比后面历届要多得多,在失败中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所以,他们就更加乐观,更加坚强,更加坚守,更加努力,最后当然就更加成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经济观察报:你谈到面对失败,有一种看法是,现在的年轻人逆商不够。
张杰: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当校长的那十年多里,认识了成百上千的大学生,他们也有苦恼、困惑、彷徨,但主体的精神导向是向上的、乐观的。做校长时,我经常和同学们座谈,我说,大家的智商决定了大家进入上海交大,但将来能够走多高、走多远,取决于大家的情商。今天,我第一次听到逆商这个词。的确,每一个人面对失败的心态,以及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能力,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实,我不相信当代年轻人逆商不够,相反,他们的逆商可能比当年的我们要更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个人对成功的标准也提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比父辈要高得多。当年,我们那一代人盼望的也就是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养家糊口,现在青年人的要求要高大上得多。
经济观察报:一些年轻人可能会认为,现在他们什么都没有。
张杰:未来会有的。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我们也什么都没有。用他们这个年龄和我们多年的积累去比,这不公平,对不对?
经济观察报:现在很多年轻人很迷茫,怎么能让年轻人不那么迷茫?
张杰:我其实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会迷茫。在我看来,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比我当年那个时代美好得多,这种美好是过去根本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还要迷茫?
我做校长时,很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意识到他们希望的校长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式的,他们需要的是朋辈的校长来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他们比年轻时的我们要强很多,更自信。比如说,在我年轻时的年代,最好的东西肯定是进口的,他们现在已经不再会这样想。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不过,可能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更加自信,也不知道自己比当年的我们优秀多了。过了这个阶段回过头来想,他们可能会觉得当年太不必要了,居然还有过这种很彷徨、忧虑的时段。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当然会经历很多很多困难,那我们人生下来,难道不就是为了学会去摆脱这些困难吗?
经济观察报:谈到迷茫,年轻人会谈到很多词,比如“996”“内卷”“失业”。生活变好了,但年轻人的压力似乎并没有变小。
张杰: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去年,在交大的一场产业论坛上,很多成功企业家来分享经验,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朱啸虎。朱啸虎谈到他在做让企业走出去的事。我说,这肯定很难,他说,其实不是这样,中国企业在中国的环境下长大很不容易,但一旦走出去了,会发现外面是海阔天空。为什么?朱啸虎说,中国对性价比要求极高,竞争极其严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企业,已经习惯了竞争。走出去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中国人这么努力工作,别人8小时下班后就不再考虑工作了,但中国人加班是常态。
应该说,这种严酷的竞争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进步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对个体来讲,我们的确会想,我们为什么要经历这么严酷的竞争?不这么“内卷”可以吗?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因为中国的生存环境从来都是很恶劣的。
中华民族生存的这片大陆起源于6500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一次相撞。在撞击的过程中,在祖国版图的西南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形成了我国地理上的三级阶梯,形成了辽阔的国土和海洋。直到现在,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还在继续挤压。所以,中国的地震天然比欧洲多得多,从有历史记载到现在,我们的地震比欧洲大概多十倍。同时,因为我们是三级阶梯,西边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洋冷湿空气阻挡住了,因此,我国的冷湿空气就主要依靠东亚季风带来,这就使得我们对东亚季风的到达时间极其敏感,它早来几天就是涝灾,晚来几天就是旱灾,所以我们的自然灾害也要比欧洲多得多。在长期与严酷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勇敢、坚韧、不屈的民族特质。
今天的中国同样是这样。比如,我们一直告诉全世界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好而已,我们没有想跟他们去竞争。但世界接受这个解释吗?不接受。我们能做什么?当然需要更加努力。等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那一天,我们可以给其他国家更多的产品、服务、支持和帮助。那时,可能他们就会以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看待我们,大家可能就可以稍微“躺平”一点点了。
经济观察报:和你在交大当校长时期相比,现在讨论“上岸”和“躺平”的大学生似乎越来越多了。你怎么看?
张杰:从宏观的角度看,这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演变。现在,年轻人的父母的收入比我们年轻时父母的收入要高得多,所以,即使“躺平”,父母可能也能养活他们,我们的父母当时没有这个能力。
从微观的角度看,在一生中,人不可能永远都慷慨激昂地朝前冲,总有一段时间需要休息,有一段时间处在低潮,有一段时间处在高潮。很多年轻人可能经历了中考、高考,大学毕业后很疲倦,想休息一段时间。我相信,只要过了这段休息时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给每一个人身上留下的那个基因就会复活,年轻人就又会满血回归。
(作者 张铃)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张铃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健康领域大公司、大医生、重要事件、人物。邮箱:zhangl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