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车企启动组织架构大调,此举或为芜湖国资收获一个IPO。
7月5日,奇瑞汽车内部发文,宣布成立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事业部、艾虎事业部、风云事业部、QQ事业部。奇瑞汽车也对外作出回应,表示“该调整是奇瑞公司根据战略目标和发展需要”。
作为国内少数未上市的主流车企,业内认为此次架构优化更具资本层面深意——通过厘清业务架构,明确战略方向,有望增强资本市场估值信心。
01
四大事业部各司其职
此前奇瑞的品牌矩阵包含星途、奇瑞、捷途、iCAR和智界五个品牌,这次调整的最大变化是,代表高端的星途品牌国内业务事业部的组织和职能,整体纳入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捷途、智界和iCAR三个品牌均保持原有组织架构独立运营。
调整后的四大事业部中,各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
星途事业部将锚定高端市场,以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细分领域为主战场,凭借智能化技术与高性能表现构建核心竞争力,向豪华市场发起冲击。
作为奇瑞品牌高端化的战略载体,星途品牌自诞生以来持续面临豪华车市场的严峻挑战。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其国内业务并入奇瑞品牌事业群,标志着集团将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高端市场。通过共享研发体系、供应链网络和渠道资源,星途有望加速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实现品牌溢价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艾虎事业部将艾瑞泽与瑞虎系列产品线进行整合,以此稳固燃油车的核心市场根基。同时,持续推进混动技术的更新迭代,重点发力10万到15万元价格区间的市场。
艾瑞泽和瑞虎系列作为奇瑞的销量担当,在过去多年为奇瑞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稳定的市场份额。在当下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艾虎事业部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强化这两个经典系列的市场地位,通过混动技术的升级,实现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平稳过渡。
风云事业部深耕新能源品牌“风云”,采用纯电与混动双轨并行的发展路径,力求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快速突破。
风云事业部的设立,显示出奇瑞在新能源赛道全面发力的决心。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业务,有望在新能源市场分得更大一杯羹。
QQ事业部唤醒经典品牌IP,将重心放在A00级小型电动车领域,精准锁定下沉市场与年轻消费群体,凭借经济实惠的价格和时尚可爱的设计,全力抢占小型电动车市场份额。
QQ曾经是奇瑞的明星车型,深受年轻消费者和下沉市场用户的喜爱。如今重启QQ事业部,是奇瑞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把握,利用经典IP的影响力,快速打开小型电动车市场。
人事方面,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兼任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总经理。
业内分析认为,奇瑞此次品牌架构调整旨在实现战略性平衡。通过深度整合核心品牌资源,不仅强化了主品牌的战略聚焦力,更构建起差异化发展品牌矩阵。这种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既确保了成熟品牌在市场演进中的持续动能,又为新兴合作品牌预留了生态化发展的战略空间。尤为关键的是,该方案通过资源配置机制,在集团化运营与品牌个性化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避免了整合过程中的品牌价值损耗,又为不同品牌在各自细分领域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这充分彰显了奇瑞“统分结合、协同共生”的品牌管理策略。
02
上半年成绩亮眼
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奇瑞近期在业务发展和技术布局上也动作频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5月30日,奇瑞发布公告称,为加快推进智能化战略,奇瑞汽车于近日将旗下子公司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进行整合,统一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中心成立后,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加体系化的布局,推动资源聚焦,打造高效协同的智能化“作战集团军”。这一整合的深层逻辑,源于奇瑞对智能化赛道竞争本质的把握:当汽车行业迈入“软件定义”时代,技术内核未能形成统一体系的车企,必将遭遇成本高企与用户体验不佳的双重困境。
在全球研发中心布局上,奇瑞也在加速推进。在其总部所在地安徽芜湖,战略性核心项目——凤鸣研创中心建设已进入最后阶段,即将分批投入使用。据悉,凤鸣研创中心斥资20.22亿元,是奇瑞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枢纽。该中心将承载销售、研发、采购及质量管理的核心职能,预计容纳员工约1.5万人,成为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重要创新基地。
今年上半年,奇瑞集团销量为126.01万辆,同比增长14.5%,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35.94万辆,同比增长98.6%;出口汽车55.03万辆,同比增长3.3%,集团累计出口汽车突破500万辆。亮眼的销售数据,为其后续的资本运作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奇瑞控股方面获悉,进入下半年,奇瑞集团还将继续推进品牌向上、市场向外、技术向未来、产业向生态链高端、管理向卓越的“五向”战略,通过领先的技术储备和产品竞争力,全力冲刺2025年下半场。
03
多次IPO折戟或迎转机
奇瑞今年的频频动作,很大程度上是为港股IPO做准备。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奇瑞集团暨股份公司2025年度干部大会上直言:“要将企业高质量上市作为公司2025年首要任务。”2月28日,奇瑞汽车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奇瑞上市之路一波三折。2004年,在安徽省政府的推动下,集团启动股份制改革并筹划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于当年年底搁浅。此后2007年、2008年、2012年及2016年,市场多次传出奇瑞或关联资本方拟重启上市的消息,但均未能如愿。
对于此前奇瑞多次IPO折戟的原因,汽车评论员任万付向《企业观察报》分析称:一是股权结构复杂且有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上市进程;二是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作为自主品牌的奇瑞难以稳定营收和市场份额,且前几年销量波动大,表现不算突出;三是监管趋严,进一步增加了上市难度和成本。多重因素导致奇瑞上市路途坎坷。
2023年,尹同跃明确提及,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IPO,以此撬动企业战略转型所需的资本支持。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此后,奇瑞IPO相关消息陆续传出。当时有信息显示,IDG资本正考虑以9.78亿美元(约合70亿元人民币)从现有股东手中收购奇瑞控股集团部分股份,且该资本方已开始向投资者募集资金。
奇瑞汽车第一大股东为奇瑞控股,持股38.6407%;第二大股东为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持股比例为9.9731%;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芜湖投控”)为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8.6955%;立讯有限为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7.8708%。
值得一提的是,芜湖投控也是奇瑞控股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9.4695%,而芜湖投控的控股股东为芜湖市国资委。截至2023年末,芜湖投控对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车的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分别为47.94亿元和14.26亿元,两者初始投资成本为26.41亿元和3.51亿元。
作为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企业,奇瑞控股与奇瑞汽车的成长轨迹,深刻映射着这座工业城市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跃迁的转型升级之路。
若此次IPO成功,将至少带来三重深远影响:其一,资本市场的强力加持将加速奇瑞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巩固其作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引领地位;其二,上市带来的品牌溢价效应和资金虹吸能力,有望带动芜湖形成更完善的汽车产业生态圈,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其三,作为地方国资混改的典型案例,其成功上市将为安徽省国企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资本运作范式,进一步激活区域经济活力。从更宏观层面看,这不仅是企业个体的资本跨越,更是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奇瑞汽车的财务状况和销量走势都处于正向发展阶段。同时奇瑞汽车开始扩大研发、规模的投入,也势必需要更多资本的加持。任万付认为,奇瑞IPO需要寻找最佳的时间窗口和战略支点。
此次组织架构的深度变革,正是为上市铺路的关键举措:一方面,通过业务板块的重新梳理,使各子公司形成更清晰的估值逻辑;另一方面,管理架构的扁平化改造将显著提升运营效率,这些都将成为吸引投资者的重要价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