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新消费
这个夏天的热浪,由苏超的爆火率先点燃。
6月29日,苏州队坐镇昆山奥体中心迎战扬州队。作为江苏省唯一通过国际足联认证的最高标准专业足球场,当天昆山奥体中心涌入43617名球迷,创下苏超单场观众纪录。
昆山咖啡为苏州队加油
虽然该纪录后来被南京奥体中心打破,并不妨碍昆山跟着出圈。燃情苏超主场背后的昆山,已连续20年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
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其咖啡业也强悍到要剑指千亿规模,去年更是被国际咖啡品鉴者协会授予国际咖啡之都的称号。
目前,昆山掌控着全国60%的生豆进口量、60%的烘焙产能,相当于每2杯咖啡中,就有一杯的原料经过昆山。咖啡消费端的9.9元价格战打了好几个回合,少不了昆山的功劳。
昆山成功把咖啡产业卖到全世界,居然不产一粒咖啡豆!
无中生有,昆山的咖啡速度
咖啡与茶叶、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品,但受制于地理区隔、经济文化发展差异等因素,咖啡豆从传说中的公元4世纪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被首次发现,到走向欧美、乃至亚洲地区,这段旅程历经千年。
等来到中国时,已经是19世纪。1892年法国传教士在云南宾川率先种植咖啡,云南多地成为重要种植区。如今,云南咖啡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据了全国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
而昆山与咖啡的缘分,起步则要晚得多。在昆山,流传着一个关于脸盆咖啡的故事。
1986年春节,昆山开发区内一家企业为迎接挪威工程师到访,公司副总专程到上海买来咖啡招待外宾。
当地服务人员没有接触过这棕色液体,以为跟中国人常喝的大碗茶、酸梅汤类似,也是用盆盛着,用碗舀着喝,于是服务员便直接用脸盆盛着咖啡端到桌上,让在场人员错愕不已。
故事细节已不可考,但在那个连速溶咖啡都属奢侈品的年代,这座江南县城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巨大鸿沟是真实存在的,昆山人几乎不知咖啡为何物。
谁曾想,这场略显尴尬的邂逅,埋下了改写昆山产业格局的伏笔。
没什么咖啡基因的昆山,前期和咖啡的关系有些慢热。
1992年,台湾的摩卡咖啡进入昆山,把易拉罐咖啡的生产线转移到昆山生产。此时,昆山仅是生产基地,尚未触及产业核心。
转折发生在2003年8月28日,江苏省第一家星巴克门店在昆山开张。背后是昆山开发区已聚集大量外资企业,催生了稳定的咖啡需求。这个看似普通的门店,成了昆山咖啡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事实上,早在星巴克门店开业前5个月,也就是2003年3月14日,昆山弘惠食品有限公司在昆山成立,企业类型为港澳台法人独资,主营食品生产业务,涵盖咖啡、含茶制品、代用茶及茶饮料开发,同时开展农副产品粗加工。但该公司真正开始从事咖啡豆烘焙业务的时间,要等到2014年被顺大集团收购后。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 图片昆山发布
而星巴克的到来,让昆山意识到,咖啡不仅是饮品,更是一条贯通全球的产业链,便开始系统性深耕。
任何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政策的助推,昆山咖啡也不例外。当地政府给咖啡产业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支持,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昆山开发区还专门设立了咖啡产业孵化园,吸引创业团队入驻。
2017年,亿政咖啡入驻,是昆山第一家专门聚焦咖啡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企业,见证了昆山咖啡产业从无到有的崛起。
2020年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签约落户,同年越南中原咖啡、日本三井物产、法国路易达孚等全球头部企业跟着扎根,2022年瑞幸咖啡签约落户并动工,标志着昆山咖啡产业驶入快车道。
至此,星巴克与瑞幸形成双巨头支撑。前者代表全球咖啡巨头的中国战略,后者折射本土连锁品牌的扩张野心,共同为昆山注入从烘焙加工到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咖啡生豆进口数量维持高速增长,全年总进口量达到18万吨以上,仅昆山一城,就占据其中近60%。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外宣负责人曾表示,星巴克每一杯经典浓缩咖啡里,都有云南咖啡豆。而全国平均不到两杯咖啡中,就有一杯源自昆山。
从西南边陲到东部沿海,两地站在咖啡链的头尾两端,一个是中国咖啡之都,一个是国际咖啡之都,共同见证咖啡产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
这一切的完成,至今不过20年出头。
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千亿产业链的可能性
产业萌芽的底层逻辑,往往藏在时代的缝隙中。昆山咖啡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开放程度紧密相连。
40年前,昆山还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稻麦油、鱼虾构成了经济的基本盘,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昆山最有名的特产,曾有产量不高、贡献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蛮好的说法。
改革开放后,周边县市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昆山因工业基础薄弱、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等难题,发展慢了半拍,工业产值只有周边县市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沦为大家口中的小六子。
这种落差倒逼昆山寻求破局。幸运的是,昆山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经济腹地,还和上海挨得特别近。昆山得名自小昆山,这座山峰经历长期行政区划演变,现在属于上海松江,可见其关系之近。
这种地缘亲缘让昆山得以承接上海的要素外溢红利。当台资企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昆山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台资企业,1990年10月江苏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迅速聚集了沪士电子、富士康等大批企业。
在这期间,昆山不仅积累了制造业代工经验与产业配套能力,更培育出为外资配套、与全球对接的产业思维,这恰是日后咖啡产业崛起的隐性基因。
2014年,顺大集团收购昆山弘惠食品有限公司。顺大集团是一家研发生产咖啡、茶叶以及多种食品添加剂的集团企业,为国内外知名的食品及餐饮品牌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如上文所提,弘惠食品主要从事咖啡固体饮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收购完成后,顺大集团正式在昆山开发区投资设厂布局咖啡产业,弘惠食品开始做咖啡豆烘焙业务。
由于咖啡豆大多为国外进口,昆山背靠上海借东风的优势再次凸显。2017年,亿政咖啡落地昆山,成为这里引进的第一家咖啡企业。该企业隶属于路易斯集团,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为肯德基、Costa等国际知名餐饮连锁集团提供咖啡、茶等相关配套产品。
昆山咖啡产业的真正跃升,在于构建了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链条能力,而头部企业的重仓布局成为关键推力。
2023年9月,总投资2.2亿美元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投产。这是星巴克在中国打造咖啡生产和物流基地的最大投资项目,相当于1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整合了生豆进口、烘焙、包装、物流等全环节,补齐了星巴克在中国垂直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对星巴克来说,从昆山出发,3个小时内,物流能覆盖华东地区2000多家门店,这是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数量最多、也最密集的区域。同时,昆山距离上海洋山港和外高桥仅有两个小时车程,而它们是咖啡生豆进口到中国重要的港口。
瑞幸烘焙基地 图片瑞幸咖啡
次年4月,瑞幸投资1.2亿美元的烘焙基地落地,年产能3万吨,是国内目前产能最大的咖啡烘焙加工厂。
昆山对咖啡产业的期望,是做到千亿规模。要实现该目标,仅靠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并不足够,销售、交易环节也要抓在手里。
自2022年起,中国(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大会与咖啡文化节每年举办,成为链接全球的窗口。
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展览会
2023年,昆山建起全国第一个专业咖啡交易分拨中心,汇聚全球的优质咖啡豆,可存储5万吨咖啡生豆,让八、九成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不出昆山就能买到。
而咖啡产业指数的打造,是昆山试图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话语权。正如 星巴克指数反映区域活力,昆山指数或将成为观察中国咖啡市场的晴雨表。
消费端的本土化破局
产业根基的深厚,往往会滋养出消费端的繁荣。
昆山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咖啡馆很早就成为商务社交的标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文化也早已超越商务场景,逐步渗透至市民生活。
这里咖啡馆的密度,突破了作为县级市的认知边界。500多家咖啡店星罗棋布,柴王弄、聪明弄、县后街等本土的街巷里,几步就是一家咖啡店,体感上密度堪比上海核心区域,甚至出现连续几家店铺都是咖啡店的情况。在昆山的乡村,咖啡馆同样随处可见。
众多咖啡馆使用本地烘焙豆,强大的产业基础还孵化出一众本土品牌,注重差异化特色,不止是简单的开店。
例如,成立于2019年的群青咖啡,自建烘焙工厂,为昆山100多家、全国1000多家中小型咖啡店提供咖啡豆和咖啡顾问服务,还开展技能培训、生豆售卖、门店经营、面包烘焙等业务,形成了系统化的咖啡+产业链。
昆山的咖啡品牌开始进入投资机构的视野。今年2月,维咖瑞咖啡完成A轮融资,获瑞信基金5000万元投资,计划上半年开设50家直营门店。
维咖瑞咖啡专注于高品质现萃咖啡,以云南咖啡豆为基础,融入昆山非遗文化昆曲,核心业务包括咖啡豆采购与烘焙、咖啡产品研发与销售以及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
规模较大的品牌还有诺丁顿,在昆山有10余家门店,截至2024年,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200家。其配套的咖啡烘焙厂、生豆商都在昆山,正依托供应链打造咖啡零售品牌。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面对瑞幸、星巴克等巨头的下沉,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可能被挤压,目前咖啡市场价格战硝烟未散,性价比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背靠完整的产业链,如何在价格战中找到更大的生存空间,考验着本土品牌的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人均年饮用数由上年的16.74杯增至22.24杯。面对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昆山仍有追赶的时间。
昆山咖啡产业根基与消费市场的双向赋能,勾勒出中国县域咖啡经济的鲜活样本。
当很多县域还在纠结于资源禀赋的短板时,昆山证明了资源禀赋并非产业宿命,没有咖啡豆也能做咖啡之都。既然比不了有什么,那就靠能整合什么做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