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勇砺商业评论 白丽
今天刷到一个天雷滚滚的新闻 宗申动力居然把自家新发布的电动三轮车直接命名为智界 S300和问界 Q1p。
有业内人士称,这波操作简直把碰瓷式营销玩明白了,堪称三轮车界的米时捷。
三轮车界的李鬼 狂欢
7 月 8 日,宗申动力在重庆发布了两款电动三轮车新品,名字中直接把鸿蒙智行旗下的热门汽车品牌智界和问界两个照搬过来。
从官方放出的图片来看,智界S300是带封闭式车棚的设计,看起来更像传统的载货三轮车;而问界Q1p则是敞篷设计,造型更简单朴素,主打老头乐风格。
网友们看到这波撞名大戏,笑着调侃:这名字这么洋气,不知道有没有搭载智能驾驶系统? 这智能驾驶该不会是脚蹬子驱动吧?
汽车圈的人都知道,智界和问界是鸿蒙智行旗下金字招牌,不管是智界的高端新能源车,还是问界的热门车型,都是有正经注册商标的,在市场上积累了多少口碑和辨识度,宗申动力这波碰瓷操作真的让人看傻了眼
但这一切也只是网友印象。
其实,低速电动车领域早已形成蹭名产业链。此前小米 SU7未上市时,M七老头乐已上路,金彭SU7至尊版也横空出世,直接把小米的命名套路玩成 梗图素材。
更有网友的感触发人深省,之前大家都说小米在外形上抄袭保时捷和法拉利,想不到这次小米自己也成为抄袭行为的受害者,只不过是在品牌名称上。
有网友调侃:建议直接叫‘特斯拉 Model 3’,还能蹭自动驾驶的流量。
抄袭背后的毒瘤生态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明目张胆的商标侵权,本质是低成本博眼球的捷径思维。显然,宗申动力若未获授权,极可能构成侵权。
但反思此事,也颇有疑点,宗申动力作为上市公司,不可能不知道智界问界早已被奇瑞和赛力斯注册为商标。其工作人员对外声称 合法合规,或许已经做过基本的商标检索,不过这或许也暴露出行业对知识产权的漏洞。
根据《商标法》,未经许可使用近似商标可能面临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
抄袭,绞杀商业未来的慢性毒药
抄袭者终将被市场反噬。
曾靠保时泰风光一时的众泰汽车,最终因缺乏核心技术走向破产。2024 年仅卖出 14 辆车,净资产同比骤降 80.98%,连续6年亏损,高管薪酬却逆势增长61.45%。数据背后,是市场对抄袭者的无情反噬,没有创新支撑的虚假繁荣,终将如泡沫般破裂。
而金彭金刚 三轮车被查扣的案例显示,山寨产品常导致消费者误认,损害正版品牌信誉。
中山家电产业曾以2400亿元产值领跑,却终因抄袭陷入同质化竞争,产品不合格率达 22.5%,数百起知识产权案件频发。曾经的千亿集群如今面临转型困境,若不摆脱 模仿怪圈,终将沦为低端制造的代名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些年来,抄袭似乎正在形成破窗效应。
家电行业22.5%的产品不合格率背后,是蚂蚁雄兵式企业靠抄袭压缩成本;微短剧行业洗稿、融梗成风,甚至出现翻拍复刻级侵权。当抄袭成为生存法则,真正的创新就成了奢侈品。
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智造正凭借华为等企业的努力赢得尊重。鸿蒙智行旗下品牌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智能驾驶技术,2024 年避免 9.4 万次潜在碰撞,用技术实力赢得用户认可。
而抄袭者却奉行拿来主义,窃取他人研发成果,可能让中国模仿成为标签。当中国智造万一被中国模仿所取代,必将影响全球产业链地位,华为等企业辛苦建立的技术口碑,可能被这些行业小聪明消耗殆尽。
从喜茶被质疑抄袭人文茶品牌,到微短剧行业连台词都照搬,抄袭正在腐蚀商业伦理底线。
这种行为若泛滥,将导致创新者失去动力,整个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
破局之道:从模仿 到 超越
面对抄袭乱象,需要多方合力。
2025 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计划》明确加强侵权惩罚性赔偿,企业应积极维权,让抄袭者付出代价。
鸿蒙智行通过注册五界商标强化保护,其他企业也应建立知识产权防火墙。
比亚迪CTB 电池技术、蔚来激光雷达设计等案例证明,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此外,还需要消费者拒绝为山寨产品买单,用脚投票支持原创品牌。
三轮车蹭汽车品牌的热度,看似是个笑话,实则折射出整个商业生态的困境。当抄袭有理成为潜规则,当创新有罪成为常态,我们这个行业失去的不仅是几个商标,更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擦边起名风波虽然可笑但又颇感无奈,现在的市场环境里,难道公开蹭热度、抄名字、抄外形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捷径?
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不仅模糊了品牌边界,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如果连名字都要靠模仿甚至抄袭,那企业的创新力何在?长此以往,那些踏踏实实搞研发、用心做品牌的企业,又该如何在这种乱象中立足呢?
正如鸿蒙智行在发布享界车标时强调的家族基因,真正的品牌价值源于独特的 DNA。希望更多的宗申们能早日明白:靠蹭热度得来的流量,终将如泡沫般消散;唯有扎根创新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笔者也真心希望行业能多些原创精神,少些投机取巧。毕竟,靠抄袭走不远,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赢得市场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