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高管会议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以“求真务实”为核心,深刻剖析了公司的组织文化与战略方向。他尖锐地提出:“为何我们总是难以在竞争中胜出?为何总是错失良机?”他直指问题核心:“根源在于我们的不聚焦。”
这句话,无疑是对百度近年来在AI领域“先行却未领跑”的困境的深刻反思。李彦宏的这次内部发言,既是对自我的深刻剖析,也仿佛是对全体员工、股东乃至外界的一份“AI焦虑报告”。
面对公司发展的瓶颈,高管的讲话往往能暂时转移公众视线,但这种策略在百度身上似乎并不灵验。京东与刘强东的成功案例,并未能在百度复制,因为时间正无情地流逝。
李彦宏在讲话中提到,百度两年前就已强调“不应只关注模型本身,而应致力于应用开发”,并布局了萝卜快跑、秒哒等多个项目,这似乎证明了百度的前瞻性。然而,事实上,百度并不缺乏“认知上的正确”,真正欠缺的是“将认知转化为实际产品与市场地位”的能力。无论是早期的O2O投入,还是自动驾驶的探索,亦或是All in AI的战略,百度都未能将这些前瞻性的认知转化为市场领先的优势。
李彦宏还指出,百度过去在组织文化上存在着“不批评、不聚焦、不传球”的问题。这导致了公司在面对新方向时,虽然频繁尝试,但却往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百度的创新战略并非保守,而是在追求“新”的同时,未能果断砍掉“旧”的业务,内部依然碎片化。
尽管李彦宏试图通过重申“百度有家底”来提振信心,但百度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自动驾驶领域,虽然百度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Apollo计划,但至今商业化进程缓慢;搜索业务也面临着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的强烈冲击,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云计算业务增长乏力,与行业头部厂商差距扩大;平台生态薄弱,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支点工具;明星产品缺失,百度文心大模型至今未能打造出爆款产品。
百度的技术团队被誉为“中国AI国家队”,但大模型与产品之间的脱节、智能体构想的模糊、To B逻辑的复杂以及To C市场的失声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百度的发展。李彦宏虽然强调“试错是创新的本质”,但在当前战略失焦、组织分裂、平台式创新乏力的局面下,百度的试错成本远高于创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