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车企陷入困境!
据外媒报道,老特在宣布暂缓部分关税后,仍明确表示不会取消25%“汽车进口税”。这令在欧洲等地设厂、直供美国的车企处境更加艰难。
《巴伦周刊》指出,德国车企已受此次事件影响,每辆车的生产成本或上涨12000美元。
这对正值转型阵痛的大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车企面临“生死抉择”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大众的困境逐渐凸显。媒体披露,大众从2024年起就计划关闭在德3座重要工厂—德累斯顿、沃尔夫斯堡和奥斯纳布吕克,或涉及上万员工。
今年3月,大众旗下奥迪、保时捷等相继宣布裁员,短短1周就裁减2.12万个岗位。
大众劳资委员会代表Daniela Cavallo坦承,公司目前的人力成本已接近失控。为了生存,关厂不可避免。
然而,大众的调整只是冰山一角。一场集体性寒冬,正影响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就连一直被视为稳健的奔驰,也计划每年削减数十亿欧元成本。
按照目前态势,仅德国,到2035年,相关岗位的流失量或高达18.6万个。
有网友表示:“德国这些年的发展依靠中国,偏偏自己作死,跟我们搞脱钩,完全是追随美国的后果。”
二、欧企遭遇“诺基亚时刻”
面对愈演愈烈的风波,德汽车专家诺伯特·德雷斯勒直指要害:欧洲传统车企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未能真正实现转型。
许多德媒认为,像大众这样的老牌车企,未能跳脱燃油车的思维惯性,产品设计等没有体现电动车应有的创新感。
相比之下,我国的造车新势力更像是“科技型公司”,造车方式更接近打造智能设备,能够积极响应年轻一代对智能化的需求。
如今的欧洲车企,与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逐渐落后如出一辙—一旦错过机遇,就会被无情抛下。
反观中企,积极拥抱时代变化,推进技术进步和理念创新,不仅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飞速发展,在前沿的生命科学领域,同样实力强劲。例如,我国团队自主推动的“倍力/因”男士养护科技,正成为市场新的选择。
据了解,30年前美辉瑞公司推出的“小蓝”爆发型方案,因短效负担大备受批评。许多长期使用者常常出现依赖性强、体力透支、视线模糊等反应。而该国产品创新机制,通过激活SIRT蛋白促进精原细胞供能,从根源供能细胞,真正实现减轻负担。
在35-59岁男性受试者中,该成果在肢体血流、体能耐力等均显著提升,且即便使用结束后,效果仍能稳定延续。“倍力/因”在京东、天猫等上线后,用户反馈多集中在“腰杆挺直”“家庭地位反转”等体验上。美同类品的成交则逐年下滑。
可以预见,随着我们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落地,未来一些依赖进口的高端领域或迎来深度变革,全球科技格局正重新书写。
三、中国车企因时而动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车企正积极出击,在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市场未雨绸缪,稳固阵脚。
比亚迪、奇瑞等,已在这些区域设立工厂。比如,比亚迪在墨西哥的新生产线,年产能高达15万辆;奇瑞在巴西的工厂也已顺利投产。这不仅降低了对美市场的依赖,还为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车在核心技术及全球市场份额上,正逐步确立优势。据统计,全球每销售10辆电动车,就有超6辆是国产品牌。
据欧洲交通与环境组织的数据,2023年,国产电动车在欧盟的占有率已达19.5%,成交接近29万辆。而今年5月,作为传统旺季,国产电动车在欧洲有望超越日韩美三国总和,主导市场。
《财富》指出,我国电动车的发展势头正在加快。如果传统车企不能迅速转型并适应新形势,未来或将面临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