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
在当下的港股市场,蜜雪冰城、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被称为新消费港股三姐妹,一扫过去笼罩在新消费赛道的阴霾。
2024年,蜜雪冰城营收超200亿元,市值接近2000亿元,活成了很多新消费企业羡慕的模样。
然而在业绩和市值飙升的同时,蜜雪冰城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断浮现。
6月9日,据南方+报道,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公布,一个冰冻甜点样本的大肠菌群含量和总含菌量超出法例上限。据悉,涉事店铺为沙田好运中心的蜜雪冰城。
检测结果显示,该样本的大肠菌群含量为每克170个(法定上限为100个),总含菌量为每克75000个(法定上限为50000个)。
这距离蜜雪冰城隔夜柠檬水事件才刚刚三个月。为何蜜雪冰城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万加盟商背后的管理挑战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蜜雪冰城门店数量达46479家,同比增加23.73%。在门店分布上,中国内地有41584家,57.4%的门店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外市场有4895家门店。
门店数的增加同时,加盟商数量也大幅攀升。2024年,蜜雪冰城的加盟商数量达20976名,较2023年的16784名增加了24.98%。
蜜雪冰城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向加盟门店销售商品及设备。尽管这两年随着门店密度增加,加盟商们会受到订单分流的影响,进而单店收益下滑,但加盟商的这些烦恼并不会影响蜜雪冰城的赚钱能力。
2024年,蜜雪冰城营收同比增长22.3%至248.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9.8%至44.5亿元。
庞大的门店和加盟商规模,除了给蜜雪冰城带来飙升的业绩,还有管理挑战。毕竟,随着门店和加盟商数量的上升,管理难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是门店食品安全问题。今年315期间,湖北经视曝光了蜜雪冰城宜昌凝聚新天地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该门店未按规定,使用隔夜柠檬和橙子切片制作招牌饮品。另外,门店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店内有苍蝇飞虫,飞虫甚至出现在奶茶杯盖中。
另一方面,消费者投诉不断。在黑猫投诉上,关于蜜雪冰城的投诉高达12000余条,涉及商品品质和员工态度等方面,仅在今年5月,就有多个消费者表示在蜜雪冰城饮品内发现黑色异物、虫体等。
图注:黑猫投诉截图
对此,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蜜雪冰城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必须依法勒令其整改。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食品经营企业的生命线,如果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健康,需要常抓不懈。
性价比不是蜜雪冰城的免死金牌
通常而言,中高端客单价品牌会走直营扩张路线,所以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用户第一时间会将愤怒集中至品牌方,而且已上市或获得多轮融资的企业,也天然会受到更多审视。比如最近,有网友曝光在奈雪的茶小盒茶内喝出整只青蛙,就引发了不小的舆论争议。
相比之下,一些加盟模式、中低客单价的品牌,尽管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但受到的冲击却似乎更小。而蜜雪冰城更是独特,由于极具性价比的标签,隔夜柠檬水事件曝光后,甚至在网络上引起网友的自发维护和造梗。
不仅有诸如4块钱的柠檬水有柠檬片,还要什么自行车、它不嫌我穷,我不嫌它不新鲜等,甚至还有网友自嘲不是食材过期,是我来的太晚了。随后,蜜雪冰城部分加盟商上线24小时经营模式,隔夜柠檬水事件逐渐淡化在互联网视线。
至于本次产品大肠杆菌超标事件,也有不少网友发表类似观点,如喝蜜雪了,这种也懒得管了就冲1.68两杯的奶茶,蹿稀我都说治便秘。
但这并非应该是蜜雪冰城的免死金牌。因为均价在2元~8元的蜜雪冰城、200亿的营收规模,意味着购买蜜雪冰城的用户规模和消费频次比其他新茶饮品牌更多。
蜜雪冰城曾在招股书中写道:2023年,中国每10杯现制柠檬水中有超过8杯、每10支现制冰淇淋中超过3支都来自蜜雪冰城。
更何况,上市之后,蜜雪冰城在北京、上海等地客单价都进行了上涨,4元一杯的柠檬水集体涨至5元。随着终端零售价提升,蜜雪冰城更应该在品控、门店卫生等方面加强管理。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大浪智库高级顾问陈音江表示,类似加盟品牌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受加盟模式影响,品牌方主要向加盟商售卖设备、原材料,会追求加盟门店数量增长而疏于加盟商内部管理。对加盟商而言,如果总部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更多会受个人利益驱使,比如使用过去原材料减少成本损失,增加收益。
洪涛则认为,部分消费者为蜜雪冰城开脱,是混淆了价格低与质量不高的必然逻辑。因为价格低,出售食品安全问题的饮料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价格低、质量高,我们将其称为性价比高,现在叫质价比高,这是我们提倡的。但是过低的价格也会导致违反《价格法》行为发生,甚至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时也会出现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出现,我们称之为双重违法。
规模红利见顶?
与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沪上阿姨相比,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蜜雪冰城都是最赚钱的新茶饮企业。
这离不开4万余家门店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但雪王的烦恼也开始显现,最直接的是,门店是否已经饱和?随着门店密度增加,单店收益如何保证?这决定着加盟商和品牌之间合作的持久性和忠诚度。
蜜雪冰城还在想办法扩张。6月9日,蜜雪冰城宣布对全国新开门店布局进行优化调整,鼓励新加盟商在景区、服务区、交通枢纽站等特殊场景开店。
但单店收入减少问题早已开始显现。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平均单店终端销售额由2023年前九个月的113.53万元减少至2024年同期的108.27万元,同比下降4.63%。同期,平均单店饮品出杯量由17.72万杯减少至17.07万杯。
平均单店日均终端零售额由2023年前九个月的4416.3元减少至2024年同期的4184.4元,同比下降5.25%;同期,平均单店日均订单量由376.1笔减至367.0笔。
当加盟商赚得少了,闭店数也随之上升。2024年,蜜雪冰城关闭了超1600家门店,上年同期为1307家。
在走过规模红利之后,蜜雪冰城显然到了增强内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