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光伏硅料的破局与重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市值Observation 时间:2025-07-11 20:10:08



文丨云潭

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内卷行动,正在光伏硅料行业上演。

政策密集吹风,高层定调“反内卷”,头部企业筹划产业整合基金“以大收小”,供给侧改革已如离弦之箭。

从烈火烹油到泥沙俱下,当光伏产业新一轮整合完成后,必定将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差异化”竞争,而已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也将在新一轮价值竞争中再次绽放。

7月以来,低迷的光伏板块久违地集体暴动,多只光伏股盘中涨停,光伏设备、BC电池、TOPCon电池、HJT电池、钙钛矿等概念集体大涨。

这背后,是从政策面到企业间,已经启动的一轮“反内卷”变革。对光伏产业来说,更是盘活棋局的关键落子。

其实,从去年开始,针对实体产业的一系列“反内卷”表态频繁见诸报端。今年两会以来,对光伏产业的发声更加密集。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企业座谈会,再次明确将引导光伏企业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是近期的一次重磅表态。

去年10月开始,光伏协会通过给出组件最低成本价(0.68元/W),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工信部修订相关规范条例,引导合理投资布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调出口退税率,以压缩部分落后产能。

年底的宜宾大会又达成行业自律公约,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宣布将进行有序减产控产,协鑫科技也表示支持行业自律,协同减产控产。

然而,在今年“531抢装潮”后,光伏产业链价格再度全线下挫,此前的一系列措施似乎并未起到效果,自律公约似乎形同虚设。

2024年,硅料价格雪崩,从年初6.5万元/吨暴跌至年底的3.9万元/吨,降幅高达40%。不足4万元/吨的成交价,已逼近绝大多数企业的盈亏线。

Infolink数据显示,截至7月2日,致密料均价35元/kg,较去年末继续跌超10%,相较去年初水平已下降46.2%。中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无一幸免。



从众星捧月到深陷泥潭,近两年时间,光伏产业经历一轮声势浩大的产能“大跃进”,如今陷入高度内卷的困境。

中信建投研报曾指出,到2024年底,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规模分别为1160GW、1193GW、1428GW,均超过市场需求一倍。

戚风惨雨之下,光伏全产业链供给过剩,价格暴跌,导致企业全面亏损,债台高筑,一个高科技新能源产业,却陷入低质量发展的怪圈。这完全违背了太阳能行业发展的初衷。

当前,高层已对光伏破除内卷、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展现出强烈的决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开始。此前,光伏玻璃企业已计划自7月集体减产,硅料头部企业也表态推动行业整合。

无论是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还是外卖、即时零售,“反内卷”是解决当前发展矛盾和产业无序竞争“囚徒困境”的客观需求。

尤其是光伏行业,大刀阔斧的变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用途专一且无可替代,这是硅料之于光伏全产业链的关键意义。

“由于是行业源头,硅料环节的减产共识等于全行业的减产共识;由于是周期之母,硅料盈利能力的恢复意味着全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由于有很高的进入壁垒,使得该环节有价值留下来的企业只剩六家,所以硅料是产业共识的基点。”

资深行业人士张治雨曾如此评价硅料减产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多晶硅的供需与价格改善,无一例外,都带动了全产业链的繁荣;

产业逻辑上,从材料端开始剜除无效、过剩产能,可有效带动硅料和组件的价格修复,推动全产业链盈利重回理性区间。材料涨、市场才能兴、行业才能旺,这是光伏周期规律,已得到上下游企业的一致认同。

行业格局层面,硅料行业头部企业集中,“6+N”格局下,Big6(通威及四川永祥、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就囊括了85%的产能,占据市场绝大份额,技术强、规模大、定价话语权高,利益相对一致,更易达成减产协议,助力尾部产能出清。


▲数字新能源DataBM

成本层面,硅料企业现金成本差距明显,头部企业成本远低于三线企业,在供给优化下,硅料环节率先实现产能出清更具优势。

基于上述因素,硅料环节的整合方案呼之欲出。

5月起,市场就传出,硅料“六巨头”拟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对存量硅料产能“收储”来进行“大整合”。6月11日,在SNEC展会期间,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确认了这一方案,头部企业计划通过“出资+债务”的模式,成立由专人运营的公司,以收购产能,实现出清。

该方案在此前的钢铁、水泥、煤炭大整合中已有成功案例,不过这些行业国企居多,推动起来相对容易。而硅料行业整合牵扯太多利益,目前“以大收小”的整合方案,还在以协鑫科技、通威等头部企业的牵头下,向前推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两年来,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都频频发声,并呼吁业内自律、做出改变,但收效甚微。

实际上,光伏扩张从未停止,腥风血雨的竞争中,谁也不愿被挤下牌桌。

即便在2025年,5个月时间里,光伏新增扩产项目依然有16个,总投资超282亿元。2023-2024年形成的TOPCon有效产能达700GW,加上建设中的产能就要超过1300GW。2025年则是以BC与钙钛矿技术为主。BC起来后,TOPCon短短两年便耗尽技术红利。

另外,一些低端产能死而不僵,国资接盘的“烫手的山芋”,并未真正退出市场,阻碍产能真正出清。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就指出,“只有采取大整合,才能改变过去的竞争局面,形成更好的合作局面。”他还建议,不管何种光伏技术,均不允许新增产能。

因此,协鑫等企业牵头的“收储”方案,可行性更强。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就建言,以“市场化兼并重组+技术淘汰机制+政策强制约束”去产能,通过“供给侧自律+需求端刺激”去库存,同时,搭建联合平台公司,推动兼并重组、债务化解。

如果这一方案成行,那么对激活如今的棋局,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未来整个光伏行业走向健康发展航道,意义重大。

放眼全球能源产业变革,太阳能依然方兴未艾。

阶段性震荡不改光伏产业增长大势,2024年,全球在运光伏装机量与煤电基本平齐,有望在今年底形成超越之势。宁夏的光伏发电就已经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据预测,全球光伏总装机量有望在2030年达到5200-5800GW,其中,中欧美印四大光伏市场总装机可达3300-3800GW,中国光伏总装机量或将达到1800-2300GW。

虽然这个产业寒冬尤为漫长,经历惨烈洗牌后,未来光伏竞争终究会走上新一轮发展之路。产能出清后,行业竞争逻辑将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对垒;从价格战走向技术驱动。

洗牌之后,行业领头羊的优势将再次展现。比如,2006年母公司协鑫集团投建彼时全国最大多晶硅项目,协鑫科技就此成立,此后就一直遵循“科技创新+差异化竞争”的发展纲领。

公司战略上押注颗粒硅布局差异化路径,技术上从改良西门子法到攻关硅烷流化床法,冷氢化技术实现降本、颗粒硅从无到有、CCz技术改良,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颗粒硅与CCz成熟技术的企业。

面对惨烈的竞争态势,协鑫科技2024年平均颗粒硅现金成本33.52元/kg,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27.07元/kg,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一季度其光伏材料业务的EBITDA已经转正至5.5亿元。



目前,协鑫科技N型硅料(颗粒硅)产能占比超96%,是国内唯一掌握成熟硅烷流化床法(FBR)技术的企业。截至目前,协鑫科技颗粒硅市场占有率已超30%。

正如消费者青睐高密度、高安全性的锂电池一样,光伏高端产能任何时候都不会过剩。相比N型棒状硅,N型颗粒硅具有成本和高品质优势,东吴证券就指出,协鑫颗粒硅电耗比西门子法节约超2/3。

作为清洁能源代表,光伏硅料却是耗电大户,如何在生产全链条,减少碳排放,应该是光伏企业的重大课题。

对比来看,颗粒硅生产过程低耗高产,更节能。每生产1千克FBR颗粒硅,碳足迹数值最低仅为14.44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较棒状硅下降75%。与此同时,颗粒硅下游,有免破碎、降低耗材损耗等优势,可助力光伏全产业链控碳减排。

生产效率方面,颗粒硅优秀的流动性和连续投料特性,可使单产提升10%以上,叠加电耗优势,可助下游客户创造可观的降本空间。



目前,以协鑫科技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经高举“反内卷”旗帜。协鑫就认为,当前行业必须彻底跳出“内卷”陷阱,秉持长期主义思维,抵制低价倾销和非理性扩张,通过技术迭代和降本增效来提升竞争力。

协鑫还呼吁全行业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将竞争维度从低水平的“价格战”升级为高价值的“技术战”和“绿色战”。尤其要重点关注低碳技术,这本就是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光伏企业必须要肩负的责任。

“要看三十年,而不是三年”。当投机的泡沫破除,劣币出清后,那些着眼长期主义的企业,凭借成本、技术、品质及差异化策略,也将再度制胜下一轮。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