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间,杭州运河文化中心。这里,是零跑汽车四年前发布其压舱之作C11的地方。四年后,当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再次站上同一个舞台,为全新C11揭幕时,这位自嘲“不会讲故事”的典型理工男却一反常态,分享了五个关于C11的真实故事。
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渲染情绪的BGM。他用一种工程师特有的、略带朴实的语调,讲述了这款车如何“差点夭折”、一个“没打响的纸巾盒”设计细节、一颗自研的智驾芯片、一个与用户共创的座椅颜色,以及一个仅有“3388”的初始订单数字。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个全球最喧嚣、最擅长“讲故事”的赛道上,朱江明的这场“分享会”显得格外质朴。然而,正是这五个平实的故事,如同一串解开零跑这家“逆网红化”车企的密码,清晰地勾勒出其在过去十年,如何从一个“不被看好”的边缘品牌,一步步走到牌桌中央,成为“越来越好”的造车新势力领跑者的奋斗之路。
“差点夭折”的C11与“越级”的生存法则
朱江明开篇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生存。
“C11当年差点夭折”,朱江明坦言。时间回到2020年初,零跑经历了创立以来的至暗时刻。首款产品S01市场表现不佳,T03尚在同步开发,叠加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寒冬与突发的疫情,公司资金捉襟见肘,C11的研发不得不被中断。
“那段时间,确实是我这辈子遇到过的最艰难的时刻。”朱江明在演讲中回忆当时的焦虑。在深渊之中,这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能想到的唯一出路,还是技术和产品。他和创始团队做出了一个堪称赌博的决定:不但要救活C11,还要举全公司之力,自掏腰包也要All in,将其打造成一款具备“15万级价格,30万级享受”的越级产品。
“越级是唯一活路”。这个在绝境中诞生的判断,奠定了零跑此后所有产品的核心战略。用越级的技术,打造越级的体验,赢得用户的信任。这一打法,从C11开始,成功地延续到了后来的C01、C10、C16等多款产品上。市场的反馈证明了这条路的正确性:作为零跑品牌的中流砥柱,C11上市四年,累计销量已突破25万台,在竞品层出不穷的中型SUV市场,与特斯拉Model Y一起,成为了罕见的长生命周期热销车型。
“偏执狂”的坚持:筑就“全域自研”的护城河
朱江明随后讲的故事,是关于一颗芯片——凌芯01。早在2020年11月,当许多新势力还在依赖供应商方案时,零跑自研的凌芯01智驾芯片便成功流片。“它的性能超越了当时风头正劲的Mobileye Q4。”朱江明说,凌芯01率先搭载于C11上,累计搭载超30万片。
在当时,一家初创造车公司耗费巨资自研芯片,在很多人看来是费力且有风险的“弯路”。朱江明解释了当时的初衷:“当初研发凌芯01是因为当初市面上没有可用且好用的智驾芯片”。这种朴素的工程师思维,恰恰是零跑“全域自研”战略的缩影。
正是在零跑自上而下的工程师团队对“好技术要自己掌控”近乎偏执的坚持下,零跑全域自研的路线也确定下来,其核心目标清晰而坚定:实现技术可控、成本可控。截至其最新LEAP 3.5技术架构发布,零跑已实现占整车成本65%的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这种深度自研,带来了两个直接成果:
首先是极致的成本控制。将节省下来的成本,反哺到用户体验上,实现配置的全面升级。这使得零跑有底气喊出科技普惠,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保持强大的“品价比”优势。其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毛利率已攀升至14.9%的历史新高,在普遍亏损的新能源车企中尤为亮眼。
其次是高效的技术迭代。从LEAP2.0到LEAP3.5,零跑的技术架构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了三次大版本升级。这种基于自研平台化的快速迭代能力,使其能够持续引领经典产品新生,不断为老车型注入新的竞争力。这道由全域自研构建起的“护城河”,正变得越来越宽。
“逆网红化”的长跑:
从3388到新势力领跑者
朱江明讲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数字:3388。这是C11在2021年预售首月的订单数,“不及小米SU7的百分之一”,朱江明在发布会上调侃道。这个数字,与今天行业内动辄“XX小时订单破十万”的网红式营销盛况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这正是零跑“逆网红化”商业逻辑的真实写照。零跑的产品,似乎都有一种“慢热”体质。“没有哪一款是一上市就爆火的网红”,朱江明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月进步一点,靠的是用户真实体验的积累,口碑越来越好,产品也越做越经典”。
C11的销量曲线完美印证了这一点:2021年月销千台,2022年月销四千台,2023年月销七千台,到2024年月销过万。进入2025年,零跑更是势如破竹,连续四个月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领跑者,6月份单月交付量达到48006台。
从首月3388订单,到如今的月销桂冠,零跑走出了一条与行业主流截然不同的增长路径。它放弃了对短期流量和“爆红”的追逐,转而将全部赌注押在产品本身。他们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相信好的产品,才会有好的口碑,才会持续热销。这种长跑者的心态,在浮躁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越来越好的零跑,和它越来越大的“朋友圈”
“越来越好”,是朱江明在发布会上反复提及的词,也是零跑当前发展阶段的精准概括。2025年上半年,零跑累计交付达到221664台,稳居造车新势力领先地位,朱江明更是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50万辆。
更大的雄心体现在其全球化的棋局上。零跑的“朋友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2023年,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投资约15亿欧元入股零跑,成为其重要股东。2024年5月,双方成立了由Stellantis控股51%的零跑国际合资公司,将零跑汽车的出口、销售及制造扩大到全球市场。这被视为中国新势力首次以技术输出的模式,与国际巨头展开深度全球合作。
仅仅10个月后,2025年3月,零跑又与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一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乃至资本层面展开合作。
一边是借船出海,借助Stellantis遍布全球的渠道网络加速国际化进程;另一边是强强联合,与“国家队”在本土市场探索产业共赢的新路径。零跑的这两步棋,不仅是其技术实力得到认可的证明,更是为应对未来全球市场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以及国内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所构建的深远战略纵深。
这个“实在”的理工男,
能否赢得最终的牌局?
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朱江明针对网传的千万年薪,回应自己每年只领8万元薪水,仅用于缴纳社保。这个细节,与他在发布会上讲述的五个故事一样,共同塑造了一个极其“实在”的企业家形象。他没有互联网创始人的喧嚣,却用制造业的精密和实干精神,带领零跑这支超过5000人的工程师队伍,在技术上做出差异化,在成本上做出竞争力。
零跑的崛起,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非典型样本。它证明了新势力并非都是靠资本和流量才能崛起,零跑依靠对技术至上主义的信仰、对成本近乎偏执的控制、以及对产品价值的长期主义坚持,同样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30年后如果零跑还在,那么C11也会在”,朱江明说。这不仅是对一款产品的承诺,更是一家企业穿越周期的决心。前方的牌局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但这个“越来越好”的理工男故事,已经为行业的未来,注入了更多坚实而令人信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