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我们用Copilot和Cursor做了两个小程序,结论有点出人意料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大力财经 时间:2025-07-12 10:12:18

“从Copilot到Cursor,一次“非程序员”视角的实战测试。

AI写代码早已不是新闻,但AI真能让小白变程序员吗?

自从大语言模型展现出强大的自然语言生成能力后,AI编程助手成为最早落地的典型应用之一。从最初的代码补全、函数注释、代码翻译,到今天能理解上下文、生成组件、协助调试、部署逻辑,它们的定位正从“代码工具”演进为“工程搭档”。

与此同时,AI编程平台也在迅速演化。从OpenAI的Codex、GitHub的Copilot X,到字节跳动的Trae、百度的Comate、阿里的通义CodeSense,国内外平台不再只比拼模型能力,而是在IDE集成度、结构理解、多轮协作能力、中文适配等维度展开全面竞争。

它们的野心,不止是生成几行代码,而是要打造下一代智能开发平台。

但另一个现实问题也越来越被讨论:这类平台的门槛,到底有多高?它真能让一个不会写代码的小白,也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应用吗?

于是,这次我们决定换个视角——让一位编程完全0基础的“AI内容从业者”亲自下场,测试这些平台。

我们设置了两个真实创意项目任务:一个是帮人写人生故事的“AI传记生成器”,一个是面向年轻人情绪疏导的“知心姐姐”陪伴应用。全程不写一行代码、不部署任何环境,仅依靠AI编程助手平台的提示与生成内容,一步步搭建功能。

这不只是一次评测,更是一次验证:AI编程助手,是否真的迈入了“人人皆可开发”的阶段?

AI编程助手,从“补几行代码”到“搭一个项目”

如果你曾经打开过一个IDE(集成开发环境),看着窗口里满屏英文函数、各种缩进格式和五颜六色的警告提示,那种“劝退感”大概会迅速冲淡你对编程的兴趣。但如今,AI编程助手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切。

从技术演化路径来看,AI助手的编程能力起点是大语言模型(LLM)强大的“自然语言→代码”转化能力。也就是说,它们能把人话翻译成程序语言,早期的GitHub Copilot、OpenAI Codex就靠这个特性火了起来。

但这只是个开始,很快开发者们就发现,写几行函数并不等于开发项目。真正的开发流程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工程:要理解已有代码逻辑、维护文件结构、调用第三方工具、处理错误反馈、版本控制,甚至与他人协同开发。

于是,AI编程助手的定义开始升级,它不再是“代码自动补全工具”,而是一个嵌入你开发环境的智能合作者,一个“能看懂全局、跟你对话、还能帮你动手干活”的工程助手。

你可以和它说:

“我想写一个日记本小程序,可以记录每天心情,还能查看过往内容。”

“请帮我重构这个项目的登录模块,之前的写法不太安全。”

“刚刚运行出错了,能不能看看这个报错是什么意思?”

它会响应你、理解意图、基于上下文生成代码片段、指出报错原因,甚至能根据你的项目结构自动推荐最佳实现方案。最理想的状态下,它像是一个经验丰富、态度耐心的开发搭档,只不过你和它的交流方式,是“自然语言”。

与此同时,不管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AI编程助手都在冲击程序员或开发者的专业地位,其宣传的点也都很吸引人:自然语言对话、自动生成代码、理解上下文结构、甚至能调试、部署。似乎人人都可以借助AI,成为一个能做项目的开发者。

诚然,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不同平台的“助手力”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平台只会补全代码段;有的能理解目录结构;有的可以生成完整模块甚至引导用户部署;而有的,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能写代码的ChatGPT”,却难以真正接入工程环境。

这种差异,也正是我们选择“从小白视角做真实项目测试”的原因。我们要看看,哪家平台只是“写得好看”,哪家平台是真能“落地干活”。

下一部分,我们将进入这次评测的核心:通过两个我们认为还比较有意思的创意项目,看看这些平台面对真实开发任务时,究竟能不能帮一个不会写代码的小白,把一个应用“从想法变成现实”。

实测对比:谁才是真正的“开发拍档”?

写代码,所有大语言模型都会。但涉及到项目开发,这个难度就要几何倍数增加了。作为一个小白,我听过太多AI编程助手的神乎其技,那这次,我计划用小白的方式来测试下,所谓小白距离项目开发者,还有多远的距离。

为此,我们设定了两个具备典型挑战的开发任务,分别代表了AI编程助手在“结构理解+人机协作”以及“情感场景+多轮追踪”两方面的高要求。我们选取了当前主流的几个平台进行测试,涵盖国外的GitHub Copilot X、OpenAI Codex、Cursor,国内的字节Trae、百度Comate、阿里通义CodeSense等。以下是两个任务的具体内容:

☆实测任务一:AI传记生成微信小程序

任务描述:

开发一个小程序,帮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沟通的方式,不断补全人生记忆与关键节点,并生成一份可阅读、可搜索、可提问的“人生传记”。

目标能力考察:

理解非结构化输入(回忆、对话)并结构化存储;

构建记忆时间轴、按时间或主题生成内容段落;

支持用户用自然语言提问,例如“我8岁的时候哭了几次”“谁对我影响最大”等;

系统支持交互追问、多轮细节补充与修改;

最终形成一份动态生成的人生文档。

☆实测任务二:“知心姐姐”虚拟陪伴应用

任务描述:

构建一位“温柔、善解人意”的虚拟姐姐,面向中学/大学阶段年轻人,在面对焦虑、孤独、迷茫等问题时,能进行心理陪伴、积极鼓励,并提供专业建议与情绪疏导。支持语音对话,具备“长期记忆”能力。

目标能力考察:

能识别用户情绪、痛点并做出适当回应;

具备良好的语言风格一致性与语气控制;

支持连续对话上下文理解,保持“角色一致性”;

适度调用心理健康知识库,但避免机械式模板;

支持语音输入/输出接口模拟(非必须实现)。

注:

Codex就是GPT-3时代专门调教的写代码能力,而现在GPT-4.1已经全面继承并大幅强化了这块能力,因此我们直接使用GPT-4.1进行写代码场景的能力验证,等同于测试Codex的最新形态。

另外Copilot本质上是将GPT-4.1深度封装进IDE插件与对话助手中。因此本轮实测我们在Copilot Chat内直接以GPT-4.1作为后端模型,验证其在复杂项目场景下的生成与交互表现。与此同时,现在的GitHub Copilot Chat(或者 GitHub Copilot Workspace)其实是一个多模型对话前端:背后可以选GPT-4.1、Claude、Gemini等不同模型来回答问题或生成代码在Copilot的环境下,我们调用了GPT-4.1来完成第一轮测试。在输入需求后,它迅速给出了一份完整的产品说明书:不仅准确理解了任务目标,还主动补充了结构化的功能分区、技术实现建议、页面设计和开发计划。简单来说,它从产品构想到开发路径,几乎覆盖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关键步骤。

比如,它将项目划分为记录采集与补全、传记生成、智能问答、数据安全等核心模块,并详细说明各自的作用逻辑;技术路径建议则包括微信小程序+云开发方案、语言模型接入ChatGPT API、数据库使用MongoDB,检索建议基于Elasticsearch……甚至连页面的交互结构都已勾勒出来。一份初创团队的开发任务书,几乎已经成型。

对一个没有技术背景的小白而言,这样的回应是非常友好的。语言清晰易懂,既懂产品逻辑又理解用户诉求,哪怕你一行代码不会写,也会觉得:这个项目,可以做。

当然,它还没有“动手”。这一次的表现更像是一个高水平的产品经理,而不是一个能直接落地写代码的开发者。那接下来,我们有必要进行延续的测试,以便于了解它能不能帮我写各部分代码,帮我把这个项目搭建起来。

于是,我向Copilot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请你帮我用微信小程序实现这个AI传记助手的第一个版本,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Demo,包括用户登录、记录输入和生成传记三个模块。用最基础的方式写代码,并告诉我每个文件应该放在哪里。

这是一道略带刁难意味的题目。对一个非专业用户而言,小程序的文件结构本身就容易混乱,而“输入记录+本地存储+页面跳转+列表回显”这几个环节,牵涉到WXML、JS、WXSS、JSON多文件协同,以及状态管理与API操作,任何一步出错,都会导致程序无法运行。

Copilot的反应很迅速,它不仅生成了完整的代码块,还在每段代码下方附上简洁清晰的解释,并准确标注出代码所属部分。

为验证这些代码能否真正工作,有无错误,我采用了微信开发者工具进行实测,完全把Copilot GPT-4.1提供的各个代码进行了复制。结果,从login到input到bio,我没有改动任何一行代码,只是把它们分别放入了对应的位置。

随后,点击运行,这个Demo页面亮了,点击开始记录,输入框出现,点击“保存片段”后,toast提示“已保存”;点击“生成传记”,页面跳转成功,刚才输入的内容也出现在新页面里。

从目前测试结果来看,Copilot GPT-4.1已经具备了帮助一个不懂前端的用户,从0完成一个小程序交互原型的能力。

当然这还只是最基础的本地存储,没有涉及后端、模型接入或复杂逻辑判断,但它的整体流程连贯、页面可用,已然具备早期项目快速验证的价值。

尽管距离生成一份可阅读、可搜索、可提问的人生传记还比较远,涉及到的模块可能还缺少比如用户问答、AI生成、数据安全、云端存储等,但对于一个小白而言,Copilot GPT-4.1具备了能写一个完整程序的功能,也让开发变简单且通俗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对Copilot 进行第二个测试,提出任务要求后,Copilot给出的结果同样比较惊艳。

Copilot并没有简单地回答“如何开发一个对话机器人”,而是从产品定位开始,逐层递进地拆解了应用架构。从用户目标、情绪痛点、交互方式出发,它明确提出五大核心功能:语音对话、情绪识别、长期记忆、专业心理知识支持、数据安全,并分别给出实现逻辑与技术建议。

技术路径同样细致:前端建议微信小程序或App方案,集成语音识别与合成(ASR/TTS);后端搭建大语言模型、长期记忆数据库与情绪分析模块;AI层通过大模型+知识库双引擎组合支撑“知心姐姐”人格对话。同时,它还附上一套完整的架构图和prompt设计,甚至定义了知心姐姐的性格与表达风格,比如“亲爱的,我能感受到你现在有些难过……”。

和第一题一样,Copilot此时扮演的角色,仍然更接近“产品设计师+架构师”,而不是简单的程序员。它替我解决了“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下一步当然是更进一步:看看它是否能将这些设计落实为可运行的程序。和第一题一样,我们会继续追问它,只是这次的追问,会更难,更加落地。

“请你用微信小程序帮我实现“知心姐姐”虚拟陪伴应用的一个最小可运行版本,包含:文本输入+AI 回复;情绪分析功能(哪怕是简单分类);模拟长期记忆(可用本地存储代替)。用最基础的方式写代码,并告诉我每段代码应该放在哪里,确保我可以运行这个Demo。”

接下来,Copilot不仅一次性生成了所有文件内容(WXML / WXSS / JS / JSON),还将项目结构整理成标准小程序目录,逻辑层按需封装,视觉层温和简洁,并模拟实现了情绪判断和不同情绪下的对话风格。同时还使用wx.setStorageSync和wx.getStorageSync实现“长期记忆”的本地化版本。

整个过程中,我依旧没有手写任何一行代码,只是将Copilot提供的内容按其建议粘贴至对应位置——程序成功运行,页面交互顺畅,输入内容后可获得“知心姐姐”的即时回应,且能判断情绪类别并作出不同风格的安慰反馈,历史对话也被妥善保存下来。

这一次,它不仅理解了需求,还成功交付了可用代码。虽然当前仅为离线模拟AI逻辑,并未接入真正的大模型和语音能力,属于简化版本,但无疑已足以支撑一个“从0到1”的早期产品验证。这对于小白而言,已经远远超过预期了。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测试主要基于GitHub Copilot中集成的GPT-4.1版本进行,尚未涵盖Claude、Gemini等其他主流模型。但从实际体验来看,Copilot所展现出的任务理解力与工程执行能力,已能代表当前AI编程助手的较高水准。

接下来我们测试最近在业界非常火的Cursor,和其实无论是GitHub Copilot还是Cursor,它们本质上都集成了主流大语言模型(如GPT、Claude、Gemini 等),但它们在核心交互逻辑和使用体验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Copilot更擅长“从0开始”,为用户生成完整的项目架构和功能模块。就像我们此前所演示的那样,它可以基于一句话需求,从零输出一个具备基本交互能力的微信小程序Demo,极大地降低了冷启动的门槛。

而Cursor更像是一位“项目内的智能协作者”。它不会帮你重头搭建项目,但可以在你已有代码的基础上进行精准补全、风格一致的改写,以及基于上下文的调试优化。比如你划选一段代码,它能迅速理解逻辑并提供替代写法;你发出修改指令,它会直接定位到合适位置进行植入修改,尽可能贴合项目现状。

这也意味着,从使用场景来看:Copilot更适合原型验证与项目冷启,Cursor则更适合持续开发与迭代优化。

Copilot更像是一个给出完整蓝图的搭档,而Cursor则是一位熟悉你现场情况、直接帮你打螺丝的工程师。

基于这样的差异,本轮我们将直接以Copilot生成的“知心姐姐”微信小程序为原型,测试Cursor在“增量开发”场景下的实际表现。第一个挑战,是让它为知心姐姐新增一个关键功能——AI回复语音朗读(文字转语音TTS)。

这个改动将检验Cursor是否能理解当前项目结构、精准定位交互逻辑、并顺利完成前端能力的扩展调用。更关键的是,它是否真能胜任「作为协作者」的角色,而非重新生成一套冗余代码。

在开始测试前,我们打开了Cursor的客户端,并选中了本地“知心姐姐”微信小程序的文件夹, Cursor迅速识别后,我们向Cursor明确提出指令:

我想让知心姐姐的回复可以自动朗读,请帮我接入微信小程序的TTS(文字转语音)API,并在生成回复后自动播放。

Cursor迅速识别了需求,并着手快速处理,以下是Cursor的处理流程:

步骤1:明确使用腾讯云TTS服务

Cursor并未使用WebAudio hack、第三方库等临时方案,而是非常专业地建议接入腾讯云TTS API,并完整说明接入方式、准备步骤、调用代码。

它的回答结构极为清晰:

·提前说明需要使用腾讯云API密钥,并开启TTS服务

·引导用户在项目中安装SDK:npm install tencentcloud-sdk-nodejs

·推荐将SDK代码写入单独的utils/ttsService.js文件中,保持项目结构整洁

步骤2:自动生成TTS服务类(封装模块)

它自动为我们生成了一个带初始化配置、语音合成、销毁清理的类组件,包含以下方法:

·synthesizeSpeech(text):将文字转换为语音流

·playAudio(buffer):播放合成音频

·destroy:在页面卸载时清理播放资源

代码风格与我们原项目一致,并提示该类可放入utils/ttsService.js中复用。

步骤3:准确定位触发朗读的位置

随后,为防止页面关闭后仍有音频播放或资源未释放的问题,Cursor自动为我们添加了onUnload生命周期函数:

最后告诉我们已经具备了完整的TTS功能。接下来我们进行实测:

经过完整测试,“知心姐姐”应用在原有文本回复基础上,已基本实现语音朗读功能。每次生成AI回复后,页面会同步出现语音播放提示,并尝试触发语音播报,虽然偶尔显示语音播放失败,但从代码逻辑与组件调用情况来看,TTS接入路径基本打通,功能实现框架完整,可以说已完成“Demo级别”的开发任务。

值得称赞的是,Cursor在处理“功能接入”的同时,还主动优化了应用界面视觉风格:

·将整体配色统一为偏女性化的粉色系,更贴合“情感陪伴”这一产品主题;

·保持现有页面结构不变,未破坏原有逻辑;

·在回复区域主动添加“语音播放中”提示文本和图标,营造语音体验感。

从实际使用体验来看,这一轮测试很好地展现了Cursor在现有项目中“增量开发”的真实能力。不仅能准确理解功能意图,按需改写和补充代码,还能兼顾产品设计感与使用体验。

相较第一题的“从0搭建”,这一次Cursor在“已有项目上直接动手”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验证。它非常擅长接手你的草图、优化你的想法,并最终把功能实现。

在Copilot与Cursor实测之后,我们也对字节跳动Trae、百度Comate等国产主流AI编程助手平台进行了基本测试。

整体来看,这些平台的核心能力趋同,基本都支持本地项目导入、语义对话编程、智能补全建议、代码注释、测试生成、PR评审等常规功能。它们不再是单纯的“代码生成器”,而是以“项目开发协作工具”为目标,试图将大模型深度嵌入到开发者的日常工作流中。

使用体验方面,Trae和Comate多以插件形式接入VS Code或各自的IDE,交互方式与Cursor类似,支持多轮对话、上下文引用、任务历史记录等功能,对开发者而言几乎没有额外学习门槛。

字节Trae

百度Comate

字节Trae

但在实际体验中,会发现两类应用的人机协作方式完全不同:Cursor自动执行,直接落地。Trae、Comate则提供“可选应用”,注重“建议可控”。

如下图,当我们让Trae、Comate、Cursor在屏幕对话窗口增加一个知心大姐姐头像、或者更换头像时,Trae、Comate、进行了相关代码呈现,提示可以一键应用。但Cursor则直接给出了结果并进行了应用。

Trae

Cursor界面

Cursor的应用结果

百度Comate

测试结果显示:

Cursor:响应速度快,能够自动分析文件结构并精准定位到目标代码块,在明确需求后自动插入或修改代码,形成即时变更结果。例如语音播放功能,Cursor不仅完成代码接入,还优化了整体UI呈现,并立即在预览中生效。

Trae、Comate:更偏向“人机协作”范式,任务完成后会生成代码建议,并提供“应用”按钮,用户点击后才能将其自动注入当前文档。虽然相对保守,但在多成员协作中更符合代码审阅规范。

当前来看,Cursor在本地智能协作、细节改写、结果预览等方面仍具优势,而国产工具则更符合企业级流程标准,适合团队共建与权限管理。未来它们之间的差距,或许更多取决于基础模型能力与生态集成效率。

AI 编程助手,还只是开始

从GitHub Copilot到Cursor,从字节Trae到百度Comate,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AI编程助手,正从“写代码的工具”逐步演化为“理解需求的合作者”。

它们的能力早已不局限于自动补全,而是在试图覆盖整个开发链条:任务解析、结构搭建、模块协同、逻辑改写、文档生成,甚至版本控制。就像本次测试一样,没有技术背景的用户,仅凭自然语言,就能实现微信小程序从0到1的搭建、迭代与优化。

这种“类开发者角色”的出现,不只是帮助程序员提高效率,更可能逐步改变整个软件开发的协作模式与工具形态。当然,AI编程助手看上去很强大,但真要把这个问题交给一位专业程序员来回答,答案可能要更冷静一些。

“和用ChatGPT 写文案一样,行外人看着觉得惊艳,行内人一眼能看出它的模板感和粗糙感。”这是一位行业内人士的综合评价。

确实,AI编程助手的优势是加速开发节奏、降低试错门槛,但它并没有取代专业判断。代码的健壮性、安全性、工程结构设计、多人协作流程……这些真正决定软件质量的关键,仍然高度依赖人的经验和能力。

但这并不妨碍它正推动一场底层变革。未来,AI编程助手可能会继续在下面几个层面跃进:

·从助手走向合作者:理解产品目标、生成落地方案,不再只输出代码,而是介入逻辑与业务。

·从功能插件演进为开发平台:覆盖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等全链路场景。

·从工具智能迈向团队智能:具备记忆、上下文理解、角色设定,成为团队中真正的“虚拟成员”。

这场革命显然不会一蹴而就,但它已经开始。而对于每一个开发者而言,重要的也许不是它能做多少,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理解“写代码”这件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