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什么优势?存在哪些“卡点堵点”?如何应对挑战?7月11日下午,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广东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脉”。基于前期的深入调研和企业实践,会议系统梳理了产业现状、挑战与对策,释放出多个产业发展的信号。
产业规模与技术实力领跑
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于加速突破期,新技术新赛道竞争日趋激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更是各地争相发力的未来产业。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广东多地,调研30余家企业,征求21个地级以上市、30多个单位、23个省基层立法联系点、50余名专家学者意见后形成的调研报告显示,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综合实力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全链条竞争力。
数据显示,广东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达457.4亿元,增长19.6%。工业机器人产量24.68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这些数据不仅凸显规模优势,更反映了广东作为制造业强省的深厚根基,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
珠三角地区凭借完整产业体系,集聚了华为、腾讯等巨头企业,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全国第一。机器人领域则以“七剑客”领军企业为代表,在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领先国内。这种“芯片—算法—终端—应用”全链条生态极大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也加速了技术迭代和资源整合,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
技术成果方面,华为升腾910B算力芯片性能媲美英伟达A100,思谋科技推出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领域,优必选实现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协同实训,汇川技术伺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难题,还推动了国产替代,强化了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为广东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奠定基础。
关键技术短板与应用瓶颈凸显
制约产业纵深发展
尽管优势显著,但无论是调研组还是参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人大代表,均看到了广东在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方面仍然存在“卡点堵点”。
广东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波在谈及调研发现的问题时,首先便提到了关键技术基础支撑薄弱。“开源生态建设自主性不足,珠三角算力紧缺而粤东西北利用率低。”王波指出,广东存在高质量数据短缺问题,企业反映公共数据开放程度有限,传统行业面临数据获取难、流通难困境。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苗伟说,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拖慢创新步伐,影响产业全球竞争力。
场景应用赋能不足,技术与需求对接存在鸿沟是调研发现的又一问题。与会的企业家和专家也看到了这一问题。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在发言中指出,中小企业因成本高、数据治理弱,AI落地率低,许多企业因“无明确价值回报”暂缓投入。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则表示,制造业面临“数据不出厂”“决策边端化”等挑战,产品换型快导致小模型难以适应,知识传承难阻碍经验数据化。
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受阻,成本与标准成“拦路虎”。多任务场景训练和复杂环境数据采集能力短板明显,距离规模化应用仍有差距。重点产品如一体化电驱关节、末端执行系统不够成熟,规模效应难以释放。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张钜直言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高,企业采购意愿强但无法大规模部署,缺乏规模效应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省人大代表、广东盈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戈燕红则指出零部件缺乏通用标准,相近场景机器人无法互通,推高了生产成本。这些结构性瓶颈,限制了产业从“能干活”向“会干活”的跃升。
产业协同深度不足,区域失衡与壁垒加剧矛盾。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同质化竞争,尚未形成集聚抱团效应。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受人才、资金制约,难以承接珠三角辐射。跨区域壁垒推高企业成本,区域间标准协同机制缺失,制约要素流动和商业落地。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周雪峰观察到,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等支柱产业结合不紧,应用示范工程不足,削弱了产业整体韧性。这些问题凸显了协同机制的紧迫性。
省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广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国家层面目前没有针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出台综合性法律、行政法规,省层面也尚未开展综合性的专门立法。
多维度协同发力
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会者积极建言献策。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强化政府职能,推动产业跑出“加速度”。具体而言,抓紧关键技术攻关,如加强芯片研发、编制产业规划、支持企业创新,并开展关键零部件精准补链。同时,抓牢核心要素保障,有序开放公共数据,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强化智算供给,建好广东算力资源平台。
针对场景应用赋能不足的问题,调研组建议,发布场景清单和操作指引,强化供需对接。这与孙志强的建议不谋而合: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聚焦高价值领域建立分级清单,降低中小企业门槛。徐晨则建议,设立“工业AI需求诊断技术中心”,归集凝练场景方向。不难看出,这些建议均聚焦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方面,调研组提出制定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等相关专项立法计划构建“1+N+X”法治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配套专项法规,鼓励地市特色立法。同时,监督政策落地,如检查《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洪武则建议打造高能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大数据处理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聚焦类脑智能,呼吁推广异构融合超算,发展BPU芯片和分布式智算网络。
在与会者所提的建议中,不少建议关注政策精准扶持与生态构建。例如,针对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张钜建议出台政策支持场景落地,如对采购企业给予优惠,推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戈燕红主张完善政策法规,系统性解决数据、安全等问题,并通过规模化应用带动零部件迭代。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田雪松则期望政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央企、国企合作,打造易复制示范场景。
会议现场,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表示,这些建议对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将认真研究、逐条落实。他透露,广东将依托应用场景广阔的优势,开发推出一批适应特定行业或专业场景需求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同时,持续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邹琳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朱唯信 张婷
摄影:朱唯信
视频:郑鸿杰
设计:严丽萍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