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海,集聚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共创好故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文汇报 时间:2025-07-13 16:19:57


黄浦助小红书写大文章

贺兰山东麓,葡萄成熟时,为了推广一款来自宁夏产区的国产红酒,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奔富与小红书正紧锣密鼓推进活动策划。

缘分,源于一场不久前举办的白领运动会。小红书总部位于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是上海商贸企业集聚区域,街道连年举办白领运动会,参赛企业队伍在场上是对手,场下却谈起了合作,碰撞出不少项目。

从7个海外购物攻略PDF起家,到互联网独角兽,小红书经历了互联网行业急遽发展的12年。得益于上海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滋养,小红书有了发展的十足底气,为数亿用户留出一个自在天地。在这里再小众的兴趣爱好都能被看见,当你记录下生活里的吉光片羽,也会有陌生的“心有灵犀者”会心一笑。

有内生动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这是小红书所在的黄浦区看到的“价值”。不只应有小红书——当下,黄浦区正借由市区联手,打破条块壁垒形成合力,从制度发力、载体供给,到场景营造、“全链增值”,为小红书等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企业及其关联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黄浦区,对互联网内容制作企业非常有吸引力,原因在于线上经济必须结合线下发展,才能走得长远。”当越来越多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网络机构(MCN)集聚而来,正从一个剖面看出做强行业生态的必要所在。

就在前两天,一家电竞游戏制作公司与黄浦区接洽时,当企业负责人得知小红书总部就在黄浦区,当即拍板落子。


文汇报记者 袁婧 摄

好东西与好生活

就在上周,小红书将品牌Slogan(口号)变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有用户记得,小红书早期的Slogan曾是“全世界的好东西”。

从好东西到好生活,见证了一个网络社区的自我迭代。

2013年,小红书在复兴中路上的一栋居民楼里诞生。初创团队更像一个小型编辑部,两位创始人一起写了份美国购物攻略,同时向身在新加坡的朋友约稿,其他朋友和员工则做了排版与手绘封面,这就是小红书的第一个产品。

从兴趣与消费起步,但今天,小红书已是个截然不同的线上社区,人们分享生活与兴趣,内容广泛而又垂直,用户之间渐趋走向强联系。业内人士观察:小红书不再试图定义什么是流行的生活方式,而是成为容纳千万种兴趣热爱的土壤。


“这正是有内生动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助力这类企业的快速发展,本身就需要一个良性的制度生态,黄浦区科委副主任潘娴介绍,市、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推荐小红书进入市规划咨询会专家名单,使得企业能够在市级发展规划研讨阶段就参与其中,加强政府规划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而针对一些跨层级复杂事项,比如活动合作、场地资源对接等,建立部门、企业、市场三方对接平台,区科委牵头,快速链接相关部门和企业,实现资源对接“加速度”。

事实上,小红书全资子公司研发的珠玑大模型,早就于去年上半年完成了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在潘娴看来,小红书对于黄浦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一家优质的互联网内容生产企业,其上下游产业链中,除了互联网“大V”、MCN机构,更重要的其实是容易被忽视的科技属性。

譬如大模型研发,可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与精准的内容推荐;硬件端,一家头部国产芯片企业有意与其合作;此外,小红书在海外影响力也不可小觑,有外企从小红书了解上海,希望落户外滩第二立面……


聚集区与上下游

随着小红书与周边社区持续深耕互动,带动了诸如淡水路、马当路等大小马路的烟火气日益浓厚,也链接了众多企业商户的合作与发展。“不管是促进消费还是企业业务合作,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尉逸青介绍,小红书这家生于斯长于斯的企业,甚至成了街道招商的“金字招牌”——一句“小红书在这”,抵过万语千言。

放眼黄浦全区,有许多MCN机构慕名而来,希望入驻黄浦区办公。随着互联网内容生产企业逐步集聚,针对人才服务、法律服务等高频诉求,相关部门已行动起来。


文汇报记者 袁婧 摄

譬如,针对符合要求的企业,黄浦区有科创产业政策与数字产业政策给予扶持;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在消费维权机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药械化风险监测等方面给予服务指导,引导相关企业依法合规规范经营,助推平台健康发展。

黄浦区市场监管局设立小红书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室,探索建立小红书维权援助工作站,为平台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牵头长三角中心城区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项目,扩大小红书平台入驻环节知识产权审核机制覆盖面,将该机制的可纳入老字号商标范围拓展至长三角地区,目前已有306个中华老字号、22个驰名商标加入前置审核名单。

杨浦以V聚场聚好生态

上海之夏,澎湃着二次元的热浪。动漫爱好者奔赴的不仅是上海国际动漫月的重头戏Bilibili World 2025,还有小红书全新打造的“RED LAND”开放世界冒险岛主题活动。这两个现象级活动背后,正是上海本土培育的互联网企业——B站和小红书。它们用创新力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次元壁”,将二次元文化与商业生态融合得风生水起。

不只有B站和小红书。在上海,越来越多优质内容创作者、互联网平台集聚而来,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以杨浦区为例,去年在全市率先推出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和促进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举措,抖音、美团、得物等在线新经济链主企业新业务纷纷落地。

眼下,杨浦又有新动作。


C位载体留给黄金产业

对于优质内容创作者,杨浦区诚意满满——近日,该区在线文娱产业再添新载体“V聚场”。

顾名思义,“V”代表着全国甚至全球的在线文娱产业从业者。V聚场是一栋高三层、立体设计的大楼,位于创智天地6号楼。记者初探发现,其中打造有多个特色场景,集办公、培训、直播等功能于一体,配置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设施。

二楼一处空间布设了12个胶囊睡眠舱,为未来入驻的内容创作者提供小憩之地。屋顶,LED灯勾勒出“sleep no more”字样,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名作《麦克白》,如今,以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闻名。仅这两处设计,就让人想象出空间内热火朝天的样子。

“创新创意者聚在一起,不仅能碰撞出更多金点子,也会让产业融合、共生。”载体相关负责人说,理想状态是,“大V”们不仅要把自己的号做得更大更强,也要抽出时间赋能其他年轻人,制定课程、共享经验。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朋友圈”、上下游带进来,让V聚场成为一个生态。

“大V”们眼里,集聚是件好事,大家可以从不同行业、不同视角切入,观察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做内容的人在一起总归聊得来。”

“比如我们讲物理知识,输入方式可以有所不同,拍摄角度可以不一,讲述知识的语言可以各异。甚至可以和上海话博主展开合作。”B站优质科技类博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任咪咪这样畅想。


“热爱不被辜负,能心无旁骛地创作内容”

过去一周,“滤镜粉碎机”创始人袁文逸几乎每天都会在微信上同杨浦区投促办工作人员,讨论企业落地的细节。“滤镜粉碎机”从B站起号,主要做旅游测评、社会观察和社会实验,全网粉丝近500万。她没想到,杨浦区相关部门对于这个仅8人的小创作团队非常重视、事无巨细。眼下,她最关心员工的落户、住房问题。团队里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聚到上海来做自己喜欢的内容,有的已坚持了六七年。热爱不被辜负,能心无旁骛地创作内容——这是她对团队的期待。

“上海的内容创作平台多,相关部门政策力度大,对自媒体达人服务态度好。”专注国际时事评论的B站大号“独夫之心”在全网的粉丝数近500万,创始人王奕勋决定将新公司注册到杨浦区。

内容审核是时政类博主常会遇到的卡点。王奕勋说:“在确保内容符合相关规定和导向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协助我与平台沟通,让我在这个赛道上很快积累起粉丝。”

有一次,王奕勋从外地来沪参加相关沙龙,发现很多政策层面的问题、平台扶持以及创作者们的需求,在现场就得到政府部门的回应。“看得出来,政府和互联网企业的沟通密切,服务很高效。”


好故事撬动好产业

V聚场聚起的不仅是人,也以此构建良好生态,引发好故事,撬动好产业。

V聚场所在的创智天地,南接五角场,北达新江湾,坐落于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多所高校之间,毗邻大学路街区、江湾体育场等核心功能区。记者了解到,不少“大V”对未来能嫁接到的高校、大厂资源心向往之,“或许能够开拓内容创作的思路、探索更成熟的商业模式”。

王奕勋的新书签售会曾在复旦大学举办。如果能入驻V聚场,之后与周边院校的互动会更多。袁文逸的团队也希望与高校展开合作,丰富内容创作的层次、维度。

“期待V聚场能与周边资源联动,比如科技类测试类博主可以同数字产业的企业合作,周边的平台企业或许也有助于帮助博主们探索商业模式,甚至走出去。”载体负责人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