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丁肇中、朱棣文、戴维·格罗斯、罗伯特·塔扬、森重文、乔治·卢斯蒂格6位科学家荣获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丘成桐、姚期智等4位菲尔兹奖得主、3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领衔出席。多位邵逸夫奖、沃尔夫奖、狄拉克奖等国际大奖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10余位各国数学会主席及代表,近千名来自国内外学术组织、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见证这场国际基础科学界顶级学术会议启幕。怀柔团区委共组织招募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怀柔区机关单位的优秀青年,参与到大会开幕式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开幕式现场
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回顾了近年来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多个百年数学猜想有望得到解决,到量子计算的飞速跃升,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各个学科深度交汇。他认为,一个由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共同驱动的时代或将到来。他期待,通过本次大会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海内外科学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协作。
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院士
在备受瞩目的颁奖环节,6位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依次登台领奖。当89岁高龄的丁肇中院士缓步走向领奖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实验物理学泰斗致敬。丁肇中回顾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探索历程,“实验是知识进步的根本。” 他在感言中强调。
大会向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丁肇中院士(中)颁奖
从1966年首次证实电子不具有可测量的尺寸,到将电子半径上限推进至10⁻¹⁷厘米的持续研究;从发现光与质量光的转化现象,到捕捉到寿命超常万倍的新型物质引发“粒子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从揭示强相互作用传播子——胶子的存在,到在27公里周长的LEP对撞机上验证基本粒子家族;这位科学巨擘用五项里程碑式实验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认知框架。如今,他仍带领着16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空间站挑战宇宙射线理论的边界。在特别致谢中国合作者后,丁肇中从西安高新一中学生宋松霖手中接过精心绘制的巨幅肖像画,实验物理的理性光芒与少年笔下的油彩在这一刻交相辉映,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精神传承。
学生向丁肇中院士(中)献上油画
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森重文首次来华,他对中国数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表示赞赏。他提到,在本次大会的报告人中看到许多老朋友以及学术榜样,与这些杰出科学家相聚,让他感到十分欣喜。参会嘉宾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则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大会各项学术活动,把握与国际一流学者深入交流的宝贵机会。
开幕式同时颁发前沿科学奖。本届奖项评选出118篇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论文,覆盖数学(75项)、物理(16项)、信息科学和工程(27项)三大领域。获奖作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以及众多学术新秀。其中,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3所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揽获了17项奖项,涵盖数学与理论物理、计算数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交叉科学与应用等热点问题,展现了中国学者在基础理论研究、算法创新和前沿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实力和创新活力。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以及meta旗下人工智能研究团队FAIR,亦斩获本届前沿科学奖。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由丘成桐院士于2023年发起设立,已成功举办过两届,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在接下来的两周,包括400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优秀学者、青年学子,将共聚怀柔科学城,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探讨和交流。大会将举办500余场学术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专题学术会议及卫星会议,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将领衔主讲基础科学报告、前沿科学奖报告,分享各领域最新突破性成果,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学术报告涉及基础科学各分支,以及与各学科的交叉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理论前沿方向,包括生成式AI与多模态、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模型创新等。此外,AI驱动的跨学科研究,包括数学、生命科学、物理建模等也令人瞩目。
在推动学术交流的同时,大会着力构建青年科学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精心策划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特色活动:
■ 多场学术对话—— “数学之夜”“物理之夜”“信息科学和工程之夜”三场专场沙龙,汇聚多位国际大奖得主,共话基础科学前沿。高科技领军企业如中国商飞等参与,推动理论与应用科学融合;“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国内外顶尖学者与科创企业家将同台跨界对话“AI发展的瓶颈与制约因素”,呈现人工智能发展的多元视角。
■ 青少年科学启蒙平台——“ICBS科学家肖像画创作”,今年面向全国50余所中学征集优秀作品,让中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感受科学与艺术之美,6幅最佳作品最终入选,小画家们现场为科学大师献上画作。“清华日”专场,中外科学家将到访清华大学,与学生代表共聚一堂,分享科研经历,启迪青少年科研梦想。“学术成果海报展”,为大学生、高中生创造展示创新研究的平台。“科学家面对面”专场,青年学子近距离对话科学家,感受科学家精神。
■ 科学文化体验——“走进怀柔”系列活动,将组织与会科学家深度探访怀柔科学城、雁栖湖国际会都等地,聆听消夏音乐会,实地感受怀柔科学城统领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
今年是大会在怀柔科学城举办的第三年。截至目前,怀柔科学城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中,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16个科技设施向全球开放,累计产出的科技成果已达386项。这里不仅科技设施集群效应显著,还聚集了2.5万名科研人员,有两院院士,有青年人才,更有外籍顶尖人才的身影。
7月10日起,志愿者根据大会要求和岗位需要陆续到岗,参与到重要嘉宾一对一服务、接机服务、酒店服务、热线咨询服务等。
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