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在巴菲特宣布他将在年底退休的股东大会上,有年轻创业者向他大胆提问:“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像你这样有钱的老头儿?”
94岁的巴菲特笑笑说:
“三两优秀的知己同行,一份愿为之倾注一生的工作,永葆热情去面对工作、生活。”
这两句朴素的话,也是老爷子对自己传奇一生的总结。
在这位卓越的投资人看来,致富最靠谱的方式,不在股市里而在日常的一次次选择中。
与何种朋友同行,从事何种工作,以何种姿态面对生活……
这些选择看似简单,却如一把把钥匙,可以帮你打开财富之门。
不需要学习什么高超的投资策略,我们普通人复制这套朴素的生活哲学,也能慢慢变富。
01
工作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是谋生的工具,还是通往理想生活的桥梁?
很多人认为工作的意义无非是赚钱而已,视工作为仇敌,每天和老板斗智斗勇。
抱着“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态度,不是自己的工作绝不多干,加班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
而与之相反,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身上有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办公室里最后一个走的是他;下班后主动拓展业务能力的是他;常常参加其他部门的会议,喜欢“没事找事”的也是他。
《干法》一书中将人分为三种类型:
不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人;
可燃型:点火就着的人;
自燃型:没人点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人。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在同龄人中升职涨薪最快、成长进步最多的往往是第三种人。
他们有极强的自主驱动力,他们不认为工作是一种任务,相反他们认为工作很有意思
巴菲特就是典型的“自燃型”人格。
他曾坦言:工作让我快乐,退休会让我无聊。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他一心想为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工作,甚至主动提出免费为他做事。
得到为格雷厄姆工作的机会后,他数年如一日每天热情洋溢地投入其中。
如今已经94岁的高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他还天天乐呵呵去办公室研究投资。
巴菲特曾这样建议年轻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要太担心一开始的薪水是多少。
只为钱工作,你可能只是在“出租”你的时间;为热爱工作,你才是在“投资”你的生命。
他的意思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说选择一份工作,不能只盯着钱,更要问问你的心。
什么事做起来你会觉得时间飞快?什么事情做起来会让你觉得热血沸腾?
找到它,然后投入进去。
哪怕开始赚得少点,但因为热爱你会跑得更远。
就像上面这条收入曲线显示的,一个人收入的增长,与投入的专注度高度相关。
从事自己喜欢干的工作,或者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你会发现,变富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2
社会学上有个“密友五次元理论”:意思是,一个人的财富和智慧,就是他最常接触的5个人平均值。
人是环境的产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就看你天天跟谁呆在一起。
为此,巴菲特建议:为达成你的人生目标,你应多结交优秀的人,并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
他不但这样说着,也是这样做的。
早年因崇拜投资格雷厄姆,巴菲特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成为他的学生,跟随他系统学习 “价值投资”理论。
这为他的投资事业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基础。
之后,巴菲特与律师查理·芒格相识。
折服于芒格的睿智与沉稳,此后数十年里,巴菲特都将他当作最亲密的伙伴,最信赖的合伙人。
在芒格投资理念的影响下,他坚定不移地重金购入大公司股票,成功规避经济危机;
当巴菲特为伯克希尔的日常运营筋疲力尽时,又是芒格点醒他“要学会放手,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
正是在芒格的帮助下,巴菲特才成长为万人瞩目的财富神话创造者。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也有个交友标准——结交自己佩服的人。
每当他发现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就会千方百计请到家里来聊天。
因为做知识付费课程,最需要的就是打开思维,突破认知盲区。
他与这些牛人交谈过后,再将内容梳理出要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给用户。
就这样他一边接触比自己厉害的人,一边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循环,开辟出自己的商业版图。
有句话说得很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
一个人想要快速打开成长的通道,就要选择与优秀的人同行。
03
1939年冬天,巴菲特和妹妹在院子里玩雪。
巴菲特用手接着雪花,把雪花一起揉成雪球。
雪球变大后,推着雪球慢慢滚动,他发现每推一下,雪球就会沾上更多的雪,变得越来越大。
这形成了他的财富“滚雪球”思维:当下的每片雪花,都是未来雪球变大的基石。
在他看来,现在的一美元,便是以后的十美元、百美元。
所以从17岁有了第一笔收入开始,他就养成了存钱的习惯。
从事股票投资后,他也会将每年的股票分红收益再次投入股票中,获取更多收益。
看过一则趣事。
巴菲特曾和朋友去麦当劳吃饭,快到餐厅时突然改变主意,转而走向附近的肯德基。
面对朋友的疑惑,他一边打开钱包,一边解释:“我今天有肯德基的优惠券。”
多年跻身世界富豪榜,他却始终居住于1958年购置的旧房。
日常生活中,他极少购买奢侈品,也几乎不用贷款或信用卡消费。
省钱——存钱——用钱生钱,这样一套逻辑不断循环,累积成他的财富大厦。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问过巴菲特一个问题:
你的投资策略实在太简单了,为什么没有人复制你呢?
巴菲特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有人把钱放在身边有潜力的项目上,结果前几年收益甚微,就草草撤资;
有人强制自己储蓄,结果存了几个月发现还不如别人一个月的工资,就干脆放弃。
巴菲特强调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一夜暴富总是很难的,但慢慢挣钱相对容易很多。
拒绝超前消费,养成强制储蓄的习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做风险可控的投资。
这种财富积累的方式虽然慢,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
和时间成为朋友后你会发现,它好似一块神奇的酵母,能把财富这块面团,发酵到无穷大。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时间。
04
1998年在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讲座里,巴菲特给学生们发了一张纸,提出要玩一个互动游戏。
他让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终身持有某位同学10%的股份,你会选择谁?”
他分析说,你们未必会以智商和精力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
因为在同一所大学,大家的脑力和精力相差不会太大。
经过慎重考虑,你挑选的这个人也许反应最敏捷、具有领导才能,且是能让他人实现自身利益的人。
他往往是正直且慷慨的,且身上有着值得你欣赏的优良品质,你可以把这些品质写在纸的左侧。
接下来,他又提出一个问题:
作为持有这个人10%股份的代价,你们必须同时做空班上其他人10%的股份,你会选谁呢?
巴菲特推测说,你肯定不会选智商最低的人,而是会想到那些让你感到厌烦的同学。
这些人身上的某些品质会让你敬而远之,你可以把这些讨厌的品质,写在纸的右侧。
游戏结束后,巴菲特总结:
当你们对比纸左侧和右侧所写的品质时,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
值得欣赏的品质,并非是能把足球扔出60码远的能力,也不是9秒跑完100码的速度,更不是长得最帅。
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切实可行的习惯;而右侧那些让人厌恶的品质,也是可以改掉,且必须改掉的。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最宝贵的资产,不是他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他的“名字”。
“名字”即个人品牌,名字是一个人的信誉和名声。
想要积累好的口碑,你必须摒弃让人反感的性格和可能自毁的习惯。
钱没了还能再赚回来,可口碑这东西一旦失去,想要重建,难于登天。
伯克希尔总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好机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的信任。
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金字招牌”,就是他们最核心、最无法被复制的竞争力之一。
很多人常常觉得,聪明、能力强,就能无往不利。
但商业世界也好,人生舞台也好,最终能走得远、赢得所有人尊重的,往往不是那些最会算计的人,而是那些守住了人生底线的人。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品决定一切的时代。
玷污了品格,不仅会失去立身之本,最终也会反噬自己。
人品立得住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帮忙搭桥铺路。
▽
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一夜暴富的机会,如果有那它背后往往藏着不见底的陷阱。
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慢慢变富是最靠谱的方式。
不需要任何投资技巧,深耕你的工作,守住你的存款,经营好你的圈子和人品。
一直用正确的方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成为富人,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