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最近的日子,简直比西天取经还难。刚被扎克伯格薅走俩核心研究员,其中一个还是4o图像生成团队的华人猛将,转头就发现眼瞅着要收购的Windsurf被谷歌截胡,连人带技术打包带走。这哪是商业竞争啊,分明是土匪进村——meta抢人,谷歌抢粮,微软在旁边掐着OpenAI的钱包喊“加油”,把奥特曼逼得差点当场表演一个原地裂开。
先说meta这波“挖墙脚”操作,简直比拆迁队还狠。这次被盯上的是OpenAI的Allan Jabri和Lu Liu,前者是搞视觉常识学习的学霸,后者是90后华人女博士,刚在4o团队搞出吉卜力画风的爆款功能,连奥特曼的头像都换成这风格了。结果呢?meta大手一挥,直接把人打包塞进新成立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这已经是meta挖走的第11个华人AI专家了,其中9个都来自OpenAI,剩下俩分别扒自谷歌DeepMind和苹果。
最离谱的是薪酬——外界传meta给这些华人科学家开了“4年3亿美金”的天价总包,第一年就能解锁1亿。这哪是招人啊,分明是抢银行!要知道,OpenAI去年全年营收也就37亿美金,结果光股权激励就发了44亿,等于“赚的还没发的多”。现在meta来这么一下,等于直接告诉OpenAI员工:“你老板给你画的饼,我直接给你换成金砖,来不来?” 换你你扛得住?
有人说这是“华人科学家的胜利”,我看更像是“资本的胜利”。Lu Liu的履历确实能打:华南理工本科,澳洲读博搞深度学习,毕业后在微软、谷歌、Character.AI转了一圈,去年刚加入OpenAI就赶上4o项目爆火。这种级别的人才,放在平时跳槽涨薪50%顶天了,现在直接被meta按着头塞“亿元大礼包”,背后根本不是“尊重人才”,而是扎克伯格的焦虑——meta在AI竞赛里落后太久了,从LLaMA到SAM模型,每次都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现在只能靠砸钱买时间。
更损的是谷歌,这边meta刚动手,那边谷歌就官宣“截胡Windsurf”。这公司本来是OpenAI看中的香饽饽,估值12.5亿美金,OpenAI谈了大半年想花30亿收购,结果谷歌跳出来说“我不收购,但我把你CEO、联合创始人加核心团队全挖走,再给你24亿技术授权费”。这操作比直接收购还狠——既规避了反垄断审查,又把最值钱的人和技术揣进兜里,等于把Windsurf的“魂”给抽走了。
最扎心的是,OpenAI收购失败居然是“金主爸爸”微软搞的鬼。据《华尔街日报》爆料,微软觉得OpenAI收购Windsurf后可能不让自己用技术,违反了当初的合作协议,于是卡住审批不让过。这就有意思了:微软当初砸几百亿投资OpenAI,可不是当慈善家的,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重大并购、公司重组,微软有实质否决权。现在OpenAI想补“IDE+代码数据”的短板,微软觉得“你翅膀硬了想单飞?先问问我同不同意”。
这事儿往深了说,是OpenAI的“身份危机”。这家公司一开始打着“非盈利组织”的旗号,结果ChatGPT爆火后想转型成“利润上限的PBC公益公司”,既想赚钱又想维持理想主义人设。但微软早把它捆死了:合同里有个“AGI条款”——一旦OpenAI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且利润超1000亿,微软就失去模型独占权,还不能自己搞AGI。现在微软眼看OpenAI要转型,就拿“批准重组”当筹码,逼它弱化这个条款。
一边是微软卡脖子,一边是meta、谷歌抢人,OpenAI现在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更要命的是技术迭代跟不上了:GPT-5跳票好几次,谷歌Gemini、meta Llama、马斯克的xAI一个接一个更新,OpenAI虽然还是老大,但优势越来越小。就像当年诺基亚守着塞班系统,看着安卓和iOS崛起,心里慌得一批。
有人说奥特曼反击了——上周刚挖来四个大牛,包括meta待了9年的华人科学家Angela Fan,还有马斯克xAI团队的两个人。但这反击跟挠痒痒似的:meta挖走的是核心业务线骨干,OpenAI挖来的大多是“边角料”;meta砸的是“4年3亿”,OpenAI连股权激励都快发不起了——去年发44亿股权,今年meta这么一搅和,薪酬成本不得再翻番?
说到底,这场AI人才战争早就变味了。以前是靠技术愿景吸引人,现在是靠美金厚度砸死人。meta挖走的余家辉(Jiahui Yu),据说年薪开到1亿美金,什么概念?一个人一年的工资能买20架波音737。这种疯狂的军备竞赛,最后只会把小公司逼死,大公司拖垮。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时,雅虎给刚毕业的MBA开百万年薪,结果呢?泡沫一破全傻眼。
更值得琢磨的是“华人科学家”在这场战争里的角色。从余家辉到Lu Liu,meta挖走的11个华人里,9个来自OpenAI,这说明什么?中国培养的AI人才已经成了全球顶流,但我们自己的AI公司却很难留住他们。不是说要道德绑架谁,毕竟人往高处走,但当我们的顶尖人才都在给美国公司打工,甚至帮着美国公司卡中国AI的脖子时,这事儿真得好好想想——我们的AI生态,到底缺了什么?是钱不够多,还是土壤不够厚?
OpenAI的困境,本质上是“理想主义遇上资本现实”的必然结果。奥特曼想靠AGI改变世界,微软想靠OpenAI垄断AI市场,扎克伯格想靠砸钱弯道超车,谷歌想靠技术积累后来居上。在这场巨头的游戏里,普通人看到的是“华人科学家年薪过亿”的爽文,从业者看到的是“不进则退”的焦虑,而真正的大佬们,正在用美金和人才,悄悄划分未来AI世界的势力范围。
最后问个扎心的问题:如果有一天,OpenAI真的被meta、谷歌、微软联手“薅秃了”,GPT模型不再领先,我们会怀念那个靠理想主义驱动的AI时代吗?还是说,我们早就习惯了——在资本的游戏里,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打工人”和永远的“韭菜”?
反正我只知道,下次再用4o生成吉卜力画风时,可能得想想:那个做出这个功能的华人小姐姐,现在正在meta的办公室里,数着“亿元年薪”的支票呢。这世界,真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