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外卖之战,“烧”不出未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无相财经 时间:2025-07-14 10:56:42
短期的泡沫终将消散。

无相财经

外卖大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最早,是京东带着热搜狂撒百亿补贴,其后,淘宝闪购携500亿补贴计划高调入场。

烧钱换市场的策略,也体现在了订单数据上:京东最高峰烧出2500万日订单,近日又宣布还要再投入超百亿;淘宝闪购举全集团之力,不到两个月就冲击到了8000万单高峰。

直到上周末,美团才低调应对,在市场上投入大额券,突如其来的流量甚至一度导致服务器异常。当日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较去年峰值提前33天。

甚至可以说,这轮外卖的补贴之战中,美团恰好是最不需要订单量以自证的一家。

外卖之战,打着打着就变成了两个老对手的电商之战:京东有刘强东亲自送外卖,阿里也有马云督阵。

但京东补了半天,却被后来的阿里摘了桃子。不是京东不努力,是阿里太强。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阿里的战略是要整合外卖、闪购的入口和基础设施,做大消费平台。而饿了么早期建成的线下供给网络和履约能力,恰好成了最大的倚仗。

补贴可以买来流量,可以买来用户,甚至可以向资本市场讲外卖和电商转化率的故事。但归根到底,最后的竞争是要进入基本功的盘面:用户体验、供应链、商家供给、骑手履约能力。

而且,用电商盘商盘货盘流量造高峰的思路,来打外卖这场本地之战,中间难免有许多错配。

比起电商,奶茶店、餐厅的产能,存在一个刚性限制,无法像电商那样提前备货,当遇到补贴大战时,订单暴涨,很容易碰到卡餐的瓶颈。

而且,奶咖、餐食的消费频次是有限的,一日三餐加饮品,用户也没办法像数码百货标品一样去囤货。

此外,由于骑手的储备不足,运力网络的不完善,面对集中爆发订单,很难在30分钟内完成及时交付。

或许,原因就是当下运力已经达到履约能力的极限,如果订单持续扩大,自己的投入则会面临一个指数级的增长,不划算。

另外,这轮补贴之战中,也有必要客观看待下补贴效率,或是补贴有效度问题。

以往电商平台争取用户的一个常用策略是,靠钩子商品来吸引用户。

比如京东擅长的数码产品,拼多多超低价格的iphone、switch等爆款,每家平台双11之前,都会花大力气推广某产品在该平台有全网最低价。

电商做外卖,难免也均陷入这个战术习惯,比如京东凭借库迪、蜜雪等低价奶、咖,来吸引用户,淘宝闪送的狂补期间,很多奶茶单品甚至做到了0元购。

但问题是,这种补贴能培养出用户的消费习惯吗?

其实很难,据无相君观察,很多人都是在狂补当天,疯狂下单,一天买了过往三四天的量,但狂补结束,又降低了点外卖的频次。

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薅一波羊毛。

外卖品类不同于电商品类,是本地供给,而不是流量生意。

其转化的链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而补贴制造的波峰若不能沉淀为真实的消费习惯,终将是昙花一现。

所以美团应对两家的百亿冲刺,步子并没有那么急,而是深耕履约能力,给到用户更稳定、更多的品类选项,打持久战,打巷战。

把本地业务逐城逐店打磨好,一点点优化运力,让用户体验持续迭代。

美团订单中非餐品类突破2000万单/日,印证市场仍在扩容。

但最终能拿下增量市场的,必将是供给丰富度与履约稳定性的胜出者,而不是补贴大战的胜出者。

因为即时零售是门苦生意, 不同于电商的全国标品市场,本地业务需逐城逐店打磨:每个城市的商户需要一家家拓展,每条街道的运力需要一点点优化,用户体验更需持续迭代。

这就需要平台对每个商圈进行独立优化,定价策略既要对抗补贴依赖,又要维持用户粘性。

因为单一补贴需求只会导致结构失衡,而且非理性的低价竞争也不可能长期持续。

毕竟在7月初这轮补贴大战后,京东的补贴投入已趋谨慎,显示其在投入强度上出现了明显放缓。

补贴之后,留存才是最终真实的市场结果。即时零售这场战役,远未结束。

京东的先手,引发了淘宝的跟进。可以预见,拼多多、抖音等流量巨头也不会甘于旁观,纷纷试图切入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也意味着,2025年的零售大战,将掀起更大的波澜。

相比十年前的百团大战,今天外卖行业的玩家更强大、打法更多元。未来这场消耗战,规模更大,周期更长,竞争的烈度也会更猛。

但这场即时零售大战,也不仅仅是平台之间的对决。它更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产业从流量红利走向深度运营的分水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