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场席卷全国消费市场的“外卖大战”,正打破行业长期的存量博弈困局。当平台不再局限于用户争夺,而是转向激活增量市场,不仅撬动了数亿级消费潜力,更在悄然重塑就业生态——从配送网络到实体商家,从供应链体系到业态创新,消费驱动就业的新范式正在加速形成。
长期以来,中国外卖市场的竞争围绕“用户争夺”展开,然而这种竞争始终局限于存量市场的切割。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外卖行业涌入了不少新兴力量,通过整合线上流量、线下配送能力及大规模平台消费券,才在存量之外打开增量空间,推动即时零售从“送餐”向“送万物”跨越。
这种模式创新打破了传统餐饮边界,将咖啡甜品、酒水饮料等快消品,乃至母婴用品、3C数码等泛零售商品纳入即时消费场景。数据显示,短短两个多月,美团和淘宝闪购创造的订单增量就超过1亿单。更关键的是,这场“外卖总动员”中,平台直接推出消费券,让消费者点外卖更优惠,给商家带来可观的生意增量,多方受益。
此类创新模式在短期内便占据增量市场主导地位,核心逻辑在于激活了消费长尾需求:零售品牌借助即时场景推出的优惠活动,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订单爆发,不仅带动即时配送订单激增,更联动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增长,形成消费增量的乘数效应。
与此同时,消费增量的爆发,还将通过“流量反哺实体”的路径,为就业市场注入新动能。服务消费作为全社会主要就业增长点,已成为吸纳就业的核心领域。即时零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庞大的配送网络,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直接推动骑手需求从“临时兼职”向“职业化管理”转型。
从行业规律看,订单量与骑手规模存在明确正相关。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表示,在主要外卖平台上,当日订单量达到4000万单时,活跃骑手大约为100万人,当日订单突破1亿单时,估算活跃骑手数量预计翻一倍,如果放到整个外卖市场上,预计拉动骑手人数约为150万人。
除配送端外,消费增量还辐射至全产业链。实体商家为承接即时订单,需扩充门店团队;供应链为覆盖更广泛的即时需求,需完善仓储、分拣、客服等环节,由此创造的岗位从前端销售延伸至后端运营,形成就业的链式增长。
这些增长会直接转化为就业机会。以单家门店为例,日均订单翻一倍意味着至少需要新增两三名员工,而一些连锁品牌通过外卖平台拓展线上订单,并以此加速布局新门店,随之而来的岗位需求更为可观。事实上,已有不少实体商家通过淘宝闪购“线上锁单+门店自提”模式,新增了5公里范围内的线上订单,这意味着其供应链需要覆盖更多区域网点,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即时零售的扩张并非短期刺激的昙花一现,而是消费习惯转型驱动的长期趋势。正如网约车行业早期通过补贴培育市场,最终形成稳定的出行生态与就业增量。张成刚认为,即时零售也在经历类似的蜕变,当消费者对“万物即时达”的需求成为常态,即便未来补贴退坡,已形成的消费习惯与市场规模仍将支撑就业增量的持续存在。“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蛋糕’变大了,市场扩容了,用户消费习惯养成了,即便后来消费券等减少,也不会影响如今的就业增量。”他说道。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即时零售的变革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也推动就业市场从“传统岗位”向“新就业形态”的升级。当补贴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工具,或将成为倒逼行业变革的新引擎。
这也许正是当前“外卖大战”背后更深远的意义。
原标题:《快评|用消费驱动就业,外卖新兴力量激活增量市场》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徐卓人
作者:卓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