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海狸
UIUC、斯坦福与哈佛联合提出全新「能量驱动Transformer(EBT)」架构,突破传统前馈推理方式,以能量最小化模拟人类System 2思维,预训练扩展性能较Transformer++最高提升35%。下一代AI基础架构新变革,来了!
在Transformer统治AI世界十余年之后,
Attention的时代正在退场,真正的思考刚刚开始——
由UIUC、斯坦福、哈佛等顶尖机构联合提出的Energy-based Transformer(EBT)震撼登场。
它首次将Transformer架构引入能量建模(Energy-based Models, EBM)框架,彻底打破「前馈即推理」的旧范式。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507.02092
EBT既不是轻量化微调,也不是RNN的改进,而是一种彻底不同的推理机制:
模型不再一次性「说完答案」,而是像人类一样从模糊猜测出发,逐步优化推理路径。
EBT训练更高效,推理更精准,对OOD(Out of Distribution)数据更稳健,在训练效率、提升幅度等方面大幅超越前馈式Transformer(Transformer++):
并且,EBT在文本与图像等多模态任务中展现出惊人的扩展性能,有望实现无监督跨模态通用推理。
「一次生成」vs「动态优化」
传统Transformer是一种典型的「前馈预测器」,每次推理过程都是按照从输入prompt,到固定的前向传播路径,再到输出结果一次完成的。
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模型都以固定的计算路径和步骤完成推理,无法因难度灵活调整。
每个token都只做一次决策,不进行「反悔」或者「修改」。
这就像一个学生答题时,只能「一遍写完不许改」。
在这种模式下,模型既不能「检查答案」,也无法「修正思路」,更谈不上「深入思考」。
而EBT彻底颠覆了这种机制。
EBT对每个预测都进行多轮优化:
不直接输出token,从随机初始预测开始
模型计算该预测与上下文的「能量值」(兼容性高对应能量低,兼容性差对应能量高)
通过对能量的梯度下降,不断更新预测,逐步将其「调得更合适」
这个过程会持续多轮,直到能量收敛,也就是模型认为这个预测「足够合理」了。
这样EBT最后得到的每个token都是动态计算、多步修正的产物,像在能量地形图中「下山」一样逐步收敛到最优答案。
也就是说,模型的「思考」被建模成了一个小型优化任务,不是一遍完全输出答案,而是反复尝试—验证—更新—收敛。
这个「能量最小化」的过程就是EBT前所未有的System 2 Thinking——更慢,更准,更通用的类人深度思考能力。
EBT「三大跃迁」
EBT的思考过程赋予了它三项关键能力上的根本性突破。
动态计算
传统Transformer模型是静态的:每个token、每个预测都使用固定的计算路径和深度,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计算量一视同仁。
而EBT拥有动态计算资源分配能力,可以像人一样,遇到简单问题快速处理,遇到困难问题则投入更多思考。
换句话说,EBT可以动态决定要「多想几步」还是「快速收敛」。
不确定度
而且,EBT预测能量的设计决定了它可以在连续空间中表达不确定性。
Transformer虽然能在离散的token输出中使用softmax表示「概率分布」,但在图像、视频等连续 模态中就很难表达不确定性。
EBT预测上下文之间的能量建模,自然地通过能量高低表达了预测的「可信程度」。
这种能力让EBT 能在图像、 视频 等连续任务中识别哪些位置「值得多想」。
自我验证
在能量分数的加持下,EBT天生具备显式的自我验证能力。
每次预测,它都会计算衡量上下文匹配程度的「能量分数」。
这个分数不仅可以用来判断答案是否靠谱,而且可以生成多个候选答案,并挑出能量最低的答案作为最终结果。
这种机制彻底摆脱了对外部打分器或奖励函数的依赖,将「反思」环节引入了模型结构本身。
相比之下,传统架构在「思考能力」上几乎全面溃败。
无论是Feed Forward Transformer还是RNN,都缺乏动态计算分配能力、无法建模连续空间中的不确定性,更谈不上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
就连在生成模型中备受追捧的Diffusion Transformer,也仅在“动态计算”这一项上有所突破,其余两项依然是空白。
相比之下,EBT是目前为止最接近「人类式思考流程」的方案。
越想越准!Transformer望尘莫及
EBT不仅在理论特性上惊艳四座,在实际实验中也表现惊人。
无论有多少数据、加多大批次,模型有多深,EBT都比经典Transformer++学得更快、更省、效果更稳。
具体而言,要达到相同的困惑度(Perplexity),EBT的下降速度快35.98%。也就是说,它只需大约2/3的训练语料,在「数据瓶颈」的情况下更具性价比。
在分布式大批次训练环境下,EBT训练收敛速度比Transformer++快28.46%,深度扩展效率提升5.29%,效率不掉队。
在OOD(Out of Distribution)数据上,EBT也展现出更强的稳健性。
EBT能通过「多轮推理」与「自我验证」大幅缓解泛化性能下降的问题。
相比之下,传统 Transformer++ 的表现几乎不随推理次数改变。
这意味着,哪怕EBT预训练指标比Transformer略差,一旦开始「思考」,它就能后来居上,「越想越准」。
这种「思维带来泛化」的机制,在当前所有主流大模型架构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跨模态通吃:AGI更近一步
只要定义清楚「输入」和「候选预测」,EBT就能在无监督中思考和优化。
EBT的设计不依赖监督、不依赖额外奖励、不局限于文本或编程,天然适用于任意模态与任务。
对于文本,EBT 能自动学出不 同词的规律:简单词能量低,难词能量高,借此自然表达出语义上的不确定性。
在图像任务中,EBT告别Diffusion模型的上百步生成式推理,仅用1%的推理步数就能超越Diffusion Transformer(DiT)在图像去噪和分类上的表现。
视频帧的「不确定性」预测和注意力调整更是不在话下。
这种统一、灵活、高效的推理机制,很可能成为通往「通用智能」的关键。
毕竟,关于大模型的终极疑问始终存在:它们,真的会「思考」吗?
EBT,或许就是首批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架构之一。
参考资料:
https://x.com/AlexiGlad/status/1942231878305714462
https://x.com/du_yilun/status/1942236593479102757
https://arxiv.org/pdf/2507.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