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冲刺IPO,2000亿荣耀AI“破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侃见财经 时间:2025-07-14 14:25:04

荣耀上市传闻,“尘埃落定”。

官网备案信息显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在6月26日正式提交IPO辅导备案,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实际上,早在2023年荣耀就曾宣布通过首发上市登陆资本市场的相关计划,来到2024年后,荣耀在资本市场上更是动作频频。



资料显示,2024年荣耀成功引入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金资本旗下基金、中国国新关联企业及特发基金等重量级战略投资者,股东阵容已超20家,汇聚了国资、运营商、产业链伙伴及专业投资机构;到年末时,荣耀更是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为IPO扫清关键障碍。

如今,荣耀正式提交了IPO辅导备案,距离正式上市又更进一步。

据侃见财经观察,目前的荣耀正面临着市场份额下滑的问题,在2024 年国内智能手机大盘提升5.6%的背景下,荣耀的出货量却同比下滑了 8.1%。到今年一季度后,荣耀更是直接跌出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前五名,要知道在2024年一季度,荣耀曾以 17.1%的份额和 13.2%的增幅,拿下过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名的成绩。

受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的影响,目前荣耀的Pre-IPO轮估值为2000亿元,而在2020年剥离华为时其估值一度高达2600亿元。

对于荣耀而言,引入资本、完成股份制改造,让其掌握了打开资本市场大门的钥匙,但想要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估值,荣耀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估值“缩水”

荣耀成立于2013年,凭借华为技术背书和性价比策略,仅2015年上半年荣耀就创下2000万部销量奇迹,在手机江湖掀起巨浪。

到2020年,因为种种原因,荣耀也走向独立,被以1000亿元的价格整体出售给深圳智信,深圳国资委成为实际控制人。

在独立初期,荣耀的市场份额曾从16.7%断崖式跌至3%,但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其很快走出困境。

资料显示,荣耀在2021年6月推出“荣耀50”系列后,首销1分钟销售额便突破了5亿元,直接助其吹响了复苏的号角。

在强大底蕴的助力下,荣耀一度登顶行业top1。

据统计,荣耀的国内出货量在2022年第三季度达到了1200万台,与亚军OPPO仅差10万台;此后一段时间,荣耀仍保持着中国市场第二、国产品牌第一的地位,

然而,这种高光时刻并未一直维持。
到了2023年8月,Mate 60 系列在发布后持续热销,2024年一季度单季出货量达1170万台,帮助华为重新夺回了中国市场份额第一,截至2024年11月Mate60销量突破1400万。

面对市场的压力,荣耀也尝试突围,不过效果不算特别理想。

据统计,荣耀销售额从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下滑,在当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8.9%的背景下,荣耀销量却下滑了3.7%,市场份额跌至14.5%,排名第四;随后的第三和第四季度,荣耀出货量分别同比下滑22.5%和14.9%,国内排名分列第五名和第四名。而2024 年全年,在国内智能手机大盘提升5.6%的背景下,荣耀的出货量却同比下滑了 8.1%。

受销量持续走低的影响,荣耀的估值也大幅缩水。目前荣耀的Pre-IPO轮估值为2000亿元,而在2020年剥离华为时其估值一度高达2600亿元。

AI“破局”

对于荣耀而言,上市“破局”是一条必由之路。

不断走低的销量和蒸发的估值,都已经说明了荣耀需要尽快“突围”,因此,讲好新故事就成了关键。

从目前来看,荣耀将新故事瞄准到了AI这个方向。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5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荣耀新任 CEO 李健首次公布了“阿尔法战略”,宣布荣耀将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 AI 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其还表示未来五年荣耀将投入 100 亿美元在 AI 终端技术、生态系统和合作伙伴关系方面。

实际上,荣耀很早就讲过AI这个故事。资料显示,早在2023年荣耀就曾对外宣布了拥抱大模型的消息;到了2024年,荣耀更是积极推动 AI 落地,例如在2024年10月的荣耀 Magic7发布会上,前 CEO 赵明演示了“一句话点 2000 杯咖啡”等一系列与 AI 相关的功能。

不过,酷炫的AI技术并没有让荣耀 Magic7在市场上收获太亮眼的表现。此前,荣耀Magic6凭借与mate60相似外观和卫星通信功能斩获2500万台销量,但新发布的Magic7系列销量骤降至112万台,并且发布不足数月就轮番降价。

其实,除了讲好新故事之外,荣耀更需要的是打好基本功。目前,手机产品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如芯片等,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但是荣耀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并不强,核心部件多是采购而来,例如芯片方面,相比华为Mate70系列采用自研麒麟芯片,苹果通过A系列芯片+iOS生态构建技术壁垒,荣耀却并没有正式推出自研主芯片,而是采用供应链合作的方式,依赖高通骁龙处理器。

资料显示,通用芯片需兼顾多品牌需求,往往难以针对单一厂商的场景进行深度优化。芯片的更新节奏由供应商主导,厂商只能被动接受,尤其当行业向“AI手机”转型时,外部芯片也可能无法匹配自家AI模型的算力需求。对于用户来说,手机的流畅度、能效比、影像效果,不仅取决于硬件参数,更依赖“芯片硬件+软件算法”的深度适配。换而言之,在没有自研芯片的背景下,荣耀想要发力AI技术难度不小。

对于荣耀而言,加快推动上市和讲好AI这个新故事是当下破局的关键。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