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工业大学发布拟对一名女学生开除学籍的公告,引发广泛关注。该事件的另一方,是乌克兰前职业电竞选手 Zeus,他于7月13日晚在社交平台回应隐私视频事件,称“感到后悔”,并表示“未婚、也不在恋爱关系中”,同时向女生道歉。
然而,相比事件本身,一些衍生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在报道方式和舆论走向上。
首先,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直接使用了女生的实名,有的还配有头像截图。与此同时,一条带有女生全名的微博词条登上热搜。
我们不禁追问,这种对涉事人隐私的直接暴露,是否符合新闻报道中应有的克制和边界?尤其是在当事人并非公共人物的情况下,信息呈现是否有“最小必要性”?
其次,热搜用词为“女生出轨”,评论区也集中在“知三当三”“道德失范”等言论上,指向明显。但从此前的公开信息看,Zeus才存在已婚育的事实。舆论对女生的集中批评,与对男方相对“安静”的舆情环境,是否反映出某种程度上的性别偏差?
想起此前, 安徽师大一名男教师,多次威胁性骚扰女生,姓名从未被披露,还在被行政处分后又回到学校保卫处任职,而校方回应是:“给他留了一口饭吃。”
有媒体人指出,在此次事件中,媒体与平台如何处理当事人信息,如何设置议题框架,如何避免带节奏,都构成了现代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一个实践考题。
最后,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