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1300亿烧出的“资不抵债”,李斌:我的这个钱都亏在明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蓝鲸新闻 时间:2025-07-14 18:12:30

文|大湾区经济网 张琼

"蔚来是全球唯一在三地上市的汽车公司,财报里把研发投入计成当期费用,钱都亏在明处,资产负债表非常干净。"当李斌在合肥工厂的直播中说出这番话时,他或许没想到,这番试图辩解的言论会将自己推向"第二个贾跃亭"的舆论漩涡。九年累计亏损1300亿,负债率飙升至93%,现金储备仅剩260亿且以季度67.5亿的速度消耗——蔚来的财务数据已亮起刺眼的红灯。从2014年成立时的"中国特斯拉"光环,到如今被贴上"车圈恒大"的标签,李斌究竟做错了什么?当1300亿真金白银烧尽,蔚来还能靠什么续命?

九年烧光1300亿,日均"烧掉"4000万

蔚来的亏损数字,足以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震惊。港股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蔚来归母净利润亏损额分别为233.3亿、114.1亿、56.11亿、105.7亿、145.6亿、211.5亿、226.6亿,七年累计亏损达1093亿元。若叠加上市前2016-2017年的亏损及2025年一季度的67.5亿亏损,九年多时间里,蔚来已累计烧掉约13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恒大汽车的1200亿亏损,成为中国汽车圈当之无愧的"亏损王"。

更令人担忧的是亏损的加速扩大。2025年第一季度,蔚来净亏损达67.5亿元,同比激增30.2%,创下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这意味着蔚来每天要亏损超过7400万元,每小时亏损308万元——相当于烧掉一辆顶配版蔚来ET7。对比之下,同为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2023年第四季度已实现净利润12.3亿元,小鹏汽车也将季度亏损控制在20亿以内。蔚来不仅未能像同行那样走向盈利,反而陷入"越卖越亏"的死亡循环。


李斌将亏损归因于"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声称"如果做资产化处理,财报会好看得多"。但这种辩解在财务专家看来站不住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研发支出资本化需满足"技术可行、有商业用途、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等严格条件。蔚来六年600亿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恰恰可能说明其研发项目未能达到资本化标准——换言之,这些投入并未形成真正的技术资产。对比特斯拉: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5%,却成功将4680电池、FSD自动驾驶等技术资本化,形成资产增值,而蔚来25%的研发费用率换来的却是技术落后的现实。

负债率93%,净现金仅剩93亿

比巨额亏损更致命的是蔚来岌岌可危的财务结构。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蔚来总资产降至981.64亿元,总负债却高达908.49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3%,远超行业70%的安全警戒线。更严重的是,公司股东权益首次转负,意味着从账面上看,蔚来已经"资不抵债"。

现金储备的快速消耗更让市场忧心忡忡。蔚来当前现金储备为260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93亿元,环比减少159亿元;净现金(现金及等价物减去有息负债)仅余93亿元,环比上季度骤降120亿元。以一季度67.5亿的亏损速度计算,现有现金储备仅能支撑4个季度,若亏损未能改善,2026年一季度将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对比同行,理想汽车现金储备达800亿元,足以支撑5年以上;小鹏汽车现金储备450亿元,负债率控制在65%以下。蔚来的财务健康度已远远落后于头部新势力,甚至不如一些二线品牌。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指出:"蔚来的财务指标已经触及退市预警线,如果不能在6个月内改善现金流,将面临被迫退市或破产重组的风险。"

战略死穴

蔚来的危机,本质上是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李斌主导的三大战略决策,将蔚来一步步推向深渊。

死穴一:高端化陷阱,销量天花板过低。李斌坚持将蔚来定位为"中国特斯拉",产品价格锚定30万元以上市场,导致销量始终无法突破规模临界点。2024年蔚来销量仅12万辆,而理想汽车凭借20-30万元的家庭SUV产品矩阵,销量达36万辆,小鹏也以25万辆紧随其后。销量不足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蔚来每辆车平均亏损约12万元,而理想已实现单车盈利2万元。当特斯拉、比亚迪纷纷降价抢占市场时,蔚来却因成本高企不敢降价,陷入"销量低-成本高-更难降价-销量更低"的恶性循环。

死穴二:换电模式拖累,重资产压垮现金流。李斌力推的换电模式被视为蔚来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4年已建成超5000座换电站,每座成本约300万元,合计投入超150亿元。但现实是,换电站日均服务仅15台车,利用率不足30%,远低于盈亏平衡点的50台/日。巨额的折旧摊销费用成为蔚来亏损的重要来源,2024年该项支出达45亿元,占总亏损的20%。更讽刺的是,当蔚来耗费巨资建设换电网络时,竞争对手却通过快充技术迭代(800V高压平台)和超充网络合作,逐步缩小了补能差距,让换电模式的优势荡然无存。

死穴三:研发投入效率低下,技术壁垒未形成。六年600亿研发投入,蔚来却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技术壁垒。在自动驾驶领域,蔚来NAD系统落后小鹏XNGP一代;在电池技术上,仍高度依赖宁德时代;在电驱系统上,未能像比亚迪那样实现IGBT芯片自研。研发费用率高达25%,是特斯拉的5倍、理想的3倍,却未能转化为产品竞争力——2024年蔚来车型平均交付周期从7天延长至15天,反映出市场需求正在减弱。

新能源泡沫退潮,谁在裸泳?

蔚来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泡沫退潮的缩影。2020-2022年资本狂欢期,造车新势力凭借故事就能融资数百亿;但2023年以来,随着美联储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资本开始回归理性,没有盈利前景的企业逐渐被抛弃。

行业分化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度CR5已达70%,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小鹏、华为问界占据主导地位,而蔚来、哪吒、零跑等二线品牌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价格战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毛利率已从2022年的25%降至18%,蔚来更是降至-5%,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绝境。

对比曾经的"车圈神话"恒大汽车,蔚来当前的处境何其相似:高负债、高亏损、现金流枯竭,依赖融资续命。不同的是,恒大汽车倒在量产前夜,而蔚来已量产九年却仍未找到盈利路径。更令人担忧的是,蔚来的债务结构中包含大量供应链欠款和用户预付款,一旦破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最后的机会?

面对危局,蔚来并非毫无转机,但需要李斌做出痛苦的战略抉择:

收缩换电业务,转为轻资产模式。关闭利用率低于20%的换电站,与第三方合作共建换电网络,将资本开支从每年50亿降至20亿以内。这虽然会损害品牌形象,但能快速改善现金流。

推出中端品牌,突破销量瓶颈。借鉴理想汽车"理想+极氪"的双品牌策略,推出20万元以下车型,将年销量目标提升至30万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

引入战略投资者,稀释控制权。合肥政府虽为蔚来最大股东,但已明确表示"不会无限制输血"。引入华为、小米等战略投资者,不仅能获得资金支持,还能补充技术短板。

然而,这些选项都与李斌一直坚持的"高端化、用户企业、全栈自研"理念相悖。李斌在内部讲话中曾强调:"蔚来绝不做20万以下的车。"这种战略洁癖,可能成为压垮蔚来的最后一根稻草。

1300亿烧出的行业教训

蔚来1300亿的亏损数字,为所有造车新势力敲响了警钟:在汽车这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没有任何企业能靠资本输血永远活下去。当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考验的不再是讲故事的能力,而是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商业变现的硬实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蔚来的案例提供了重要启示:警惕"烧钱换增长"的商业模式,关注现金流、毛利率和研发转化率等硬核指标。对于行业而言,蔚来的危机可能加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推动资源向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企业集中。

当李斌被问及"蔚来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恒大"时,他沉默不语。但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不能在6个月内扭转亏损趋势,1300亿烧出来的蔚来帝国,可能真的要迎来落幕时刻。而李斌,究竟会成为新能源革命的悲情英雄,还是又一个"贾跃亭"式的资本过客,或许很快就会有答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