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工作室
中国汉堡计划赴港上市了!
近期,福州塔斯汀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斯汀)注册资本从103万元猛增至1.18亿元,增幅高达11323%,随后原股东集体退出,由注册于香港的Tasting (HK) Holdings Limited全盘接手这家穿透后由开曼群岛公司控股的实体,正是为赴港上市量身定制的红筹架构。
然而,资本动作背后是严苛的时间表。早在2021年,塔斯汀就明确五年内上市的目标,而当下正值其承诺兑现的关键窗口。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5年香港IPO市场回暖,茶饮连锁沪上阿姨、零食折扣店赵一鸣等新消费企业相继递表。选择此时落子,塔斯汀显然希望借势资本热潮。
而想要支撑塔斯汀估值的核心数据足够亮眼:9600家门店覆盖全国29省310城,2022-2024年新增门店超8000家。这一规模已碾压星巴克、麦当劳等国际品牌的中国门店数。若按单店加盟费45万元估算,仅此一项便为塔斯汀贡献超36亿元现金流,而营业额抽成(13-20万部分抽3%,超20万抽6%)更构成持续性的现金奶牛。
依托加盟模式疯狂扩张,2020年塔斯汀仅千家门店,到2024年突破8000家,2025年6月更是达9600家,覆盖全国310城,三线以下城市占比近半。其加盟费仅3.88万元(65㎡标准店总投资45万元),不足麦当劳的1/10,吸引大量县域投资者。
如今,塔斯汀70%门店下沉至二线以下城市,18-25元客单价精准卡位华莱士与麦当劳之间的空白带,用国潮包装+中式口味俘获小镇青年。
但是,现制工艺与规模效率的天然矛盾。塔斯汀引以为傲的手擀堡胚需现场制作,既拖慢出餐速度(平均3分钟/单),又增加人力与明厨面积成本。当单日订单破百万时,这一重人力模式成为塔斯汀品控的致命弱点。
在狂奔的发展之路上,塔斯汀的食品安全也引发了信任危机。2022年央视315晚会的一记重锤,揭开了塔斯汀狂奔下的阴影。南昌门店被曝使用过期食材、修改有效期标签、后厨卫生失控,引发舆论海啸。尽管创始人杨兵发布内部信致歉,但危机并未终止。
而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消耗。塔斯汀早期投资者源码资本、不惑创投于2025年4月集体退出,虽被解释为架构调整,但亦折射出资本套现离场的迫切。
更重要的是,目前塔斯汀的价格优势正在消失。早期以20元套餐横扫市场的塔斯汀,如今客单价悄然逼近40元,性价比标签褪色。
目前,塔斯汀9600家的规模已逼近市场容量极限。今年上半年新增门店仅828家,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当规模见顶,提升单店营收与供应链效率成为唯一选择。
塔斯汀的上市进程,恰似其招牌手擀堡胚的制作过程需要在资本烈焰的烘烤与品质管理的精准控温间寻找平衡。当开曼群岛的控股架构遇见福建古田的创业基因,当9600家门店的规模优势遭遇3700条投诉的信任危机,这场商业实验远未终局。
赴港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塔斯汀从网红到长红转型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