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不为少数人闪耀,零跑这十年为什么只做经典款?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智谷趋势 时间:2025-07-14 22:19:39

如果回到十年前,你会选择从事什么职业?

若你察觉到了“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指导,瞄准了在线教育,那么未来十年,你将坐上人生最快的过山车。

从投资人高喊“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再到疫情三年“桃李遍天下”、薪资指数级增长,最后只能遗憾转行,在直播间一边教英语,一边卖猪肉。

如果你嗅到了“共享经济”的资本热情,准备凑齐街头共享单车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奇观,那么最后你会发现,共享经济还是巨头的资本游戏。

不管是小蓝小绿,还是小橙小紫,都被金主爸爸收编。而响彻一时的小黄,退押金排到了400年后。

那么,如果你在2015年决定造车呢?恭喜,你拿到了一份最具挑战性的人生剧本。

当年,新能源汽车和在线教育的投资热情一样高涨,但到2019年在线教育赚的盆满钵满时,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大佬却放下狠话:“新势力没有一家值得投资”。

十年后,超400家新能源车企消失。倒下去的车企品牌,够在共享单车领域再画50个七色彩虹。

消化完内部危机的何小鹏,前不久还在感慨,“蔚小理”走到今天,“三个人的头发都变白了,每个人都变老很多,棱角都被磨掉了很多”。

都说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但事实上,总有人能跳出命运流水线。

7月10日,零跑C11在零跑汽车十周年之际迎来全新换代。发布会现场,零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用了五个故事和一台全新C11,串联起了零跑造车十年的悲欢喜乐。



从被质疑“你不懂车,造什么车”到成为今年上半年的新势力销冠,外界关于零跑的态度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企业本身的造车理念:用好技术、好产品,赢得用户口碑。

他也用十年淬炼证明,在这条堪称最艰难的创业道路上,周期周而复始,但总有人葆有少年初心。



决定命运的C11

为什么漫长的十年造车历程,朱江明用一台C11就能完全呈现?

按照历史规律,一家公司的三代产品,往往决定了公司要么没落、要么起飞。

C11,就是零跑的第三代产品。

第一款产品S01折戟而归,第二款产品T03尝到甜头,第三款产品C11,奠定了零跑从不被看好,到如今越来越好的转变基础。

这一转变的根源,是因为在C11身上,零跑想清楚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零跑造车,究竟为了什么?

每一家车企都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它决定了企业该走哪条路。

比如,理想造车是为了家庭出行,所以他的每款车都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设计。就算被讽刺“套娃”,也拦不住众多家庭用户慷慨买单。

蔚来是为了打造一个用户生态而造车,所以李斌不厌其烦的造牛屋、做手机、建换电站、办NIO Day。你可以诟病蔚来困于乌托邦,但蔚来车主还是会为爱发电。

特斯拉造车,是为了圆马斯克的AI梦。所以,特斯拉每年在AI上投入超100亿美元,砸上千亿建全球车企第一大超算中心。FSD,也成为了其最具竞争力的护城河。

那么,零跑呢?

得承认,零跑一开始造车,是在炫酷。

第一款车S01,是一台双门四座的纯电跑车。零跑高级副总裁曹力曾介绍说“S01是零跑开发成本最高的”。

尽管付出的最多,但在本就处于资本寒冬的2019年,零跑最需要的是销量。而这款略显小众的开山之作,自然撑不起投资人想要的销售数字,导致零跑的资金情况迅速恶化。

此时,C11的前身,Cmore概念车已经在上海车展亮相了。作为零跑的第三代产品,C11的成绩,几乎决定了零跑的生死。

内忧外患之下,“零跑为了什么造车”,成了朱江明必须回答对的问题。

而C11上市的2021年,几乎每个细分赛道上都站满了对手。走高端纯电的,有蔚来;走家庭增程的,有理想;甚至最底部,还有转型走精致小车路线的五菱宏光。

肩负重担的C11,必须选一条最具确定性的路线。而当时市面上最火的两款车型,一台是理想One;一台就是一年卖了42万辆的五菱宏光MINIEV。

前者靠“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组合,一度扭转了汽车设计的审美潮流;后者靠满足出行刚需基础上的极致低价,“农村包围城市”大获全胜。

但仔细去看,理想ONE虽开辟了一条新定位,30万的售价比肩BBA;五菱宏光MINIEV虽然是单一车型年度销冠,但终究是A型车,中国汽车最大的细分市场仍在10-20万价格区间。

若说两者之间还有一条极具确定性的细分赛道,就是用后者的优价路线,实现前者的高配体验。

也就是“越级配置”,为“好而不贵”造车。



朱江明判断,C11只有做越级有竞争力的产品,15-20万的价格,要达到30-40万的享受才能成功。

确定这一逻辑后,C11开始了疯狂堆料。豪车级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等等高端配置,都塞进了这台起售价不过十几万元的车里。

结果,C11上市后1个月销量虽然只有3388台,但四年后到了该换代时,平均月销量还能维持近万辆。

而回答对了“为什么而造车”的零跑,也靠C11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在这之后,“越级是唯一活路”,就成为了零跑内部的最高共识。C11,也成为零跑十年造车之路的最佳代表。后续C01、C10、C16、B10和B01等多款产品,都延续了C11“用越级技术、造越级体验、赢越级信任”的经典打法。





为什么是零跑?

回到2021年,用“越级配置”打开市场,这一行业机会不是只有一家企业看到,但为什么只有零跑做成了?

现在看来,或许要感谢外界的不看好。朱江明表示,因为“不被看好,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零跑在2024年下半年成为媒体焦点中心之前,媒体话题往往围绕着“蔚小理”谁最先盈利、谁最先淘汰,关注着哪家车企又走向了鸿蒙智行阵营,又或无奖竞猜即将面世的小米SU7,售价究竟会不会被砍到19.9万。

不在话题中心,意味着零跑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践行他的“越级配置”理念。而具体的践行思路,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广积粮,积的是技术余粮。零跑要把15万级车做到30万级的体验,技术实力是最重要依托。当年打造C11,工程师出身的朱江明也表示:“作为理工男、技术派,唯一能想到的还是用技术来解决困难,脑中想的就是怎样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设计方案,提升产品竞争力”。

他给整个研发团队想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全域自研。

不是100%自研,而是通过自研所有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零部件等等,用65%的自研,实现10%的价差优势。也就是说,一台10万的车,零跑掌握了6.5万元的成本,能够为用户省下6500元购车成本。



除了降本让利用户,朱江明还认为,通过全域自研,“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如何理解这一自由?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说:“宁德时代就是搬砖、搭台子的,车企才是唱戏的角,我们是被压迫的对象”。

这番话或多或少是在自嘲了。毕竟在这一行业里,“卖电池的“就相当于卖铲子的,淘金人或许空手而归,但卖铲人总能旱涝保收。

不过,若车企能生产“铲子”或其他生产工具,不仅为消费者省了一笔转移成本,也能保证供应安全自由和技术定义自由,摆脱外部断供、涨价风险,实现产能自控和掌握创新自主权。

思想路线确定后,朱江明带领着零跑研发团队,挽起裤腿踏上了汹涌暗流中的第一块石头。2020年11月,零跑成为了国内首个实现智驾芯片-凌芯 01成功流片的新能源车企,并在C11上首次使用了这块“中国芯”,如今累计搭载超过了30万片。

在芯片上验证过可行性后,零跑又将全域自研的视角扩展到了整车架构,实现技术平台化的快速迭代,缩短了迭代周期。

C11从2021款更新到2025款,就搭上了技术平台化迭代实践的快车。从2021款C11搭载LEAP2.0(L2+智驾、8155座舱、610km续航)初露锋芒,到2024款依托LEAP3.0中央域控架构焕新升级,再到今日全新C11以LEAP3.5架构实现全面跃迁——整车48%物理部件革新,软件全面进化。

短短数年,三大技术代际跨越,清晰勾勒出零跑平台化快速迭代的实践路径:基于全域自研的深度整合能力,将核心技术模块化、平台化,实现经典车型的持续新生与价值跃升。



靠着这些积淀,零跑在10-20万元,竞争最激烈的大众市场建立起了堡垒。并以全面均衡的产品实力,在不断打造新爆款的同时,保持着全系产品的更新迭代,持续输出竞争力,发力主流市场。

拿着放大镜看结果,你可能会感慨,没想到零跑真的做到了“科技普惠”。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对曾经的零跑来说,坚持“科技普惠”,尽管路线正确,但道路实为艰难。

最难的是什么?是没钱。

2019年Cmore概念车在上海亮相时,零跑正值S01失利,同期又进行着T03的开发。而S01的失利,直接让零跑在资本市场融不到一分钱,投资人更是断言“零跑活不过一年”。

一面是急需资金注入的实施战略,一面是惨淡的销售和资本市场。紧急关头下,还是朱江明表率:“如果公司融不到钱,三年之内傅总和我两个人个人出资养活大家”。

而正是这份道路自信,和稳定军心的态度,让零跑组建起了5000人工程师团队,为他所坚持的“全域自研”,注入了灵魂。



所以,为什么只有零跑成功抓住了“越级配置”的机会?

因为不是所有看到风口的企业,都能选对策略;

也不是所有选好策略的企业,愿意接纳科研周期性,敢于孤注一掷。

但零跑,足够敏锐、自信、踏实,且没有退路。



“越级体验”浇筑口碑高墙

如果说广积粮,积的是用技术余粮;那么高筑墙,筑的就是口碑高墙。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像消费品,以前是车企生产车,消费者按需购买;现在是用户定义价值,车企按需生产。

最经典的莫过于五菱宏光,“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宏光就生产什么”的口号。那款封神的五菱宏光MINIEV,也是按照用户需求,和用户共创的结果。

零跑亦选择了和用户共同成长。今天新款C11上的“棕色”座椅,其实就源自四年前21款C11预售时用户的共创选择。朱江明介绍,当时C11预售后,零跑收到了大量用户的真实反馈,其中就包括内饰颜色究竟“陶棕”还是“木棕”更好。



最后,木棕在用户里获得了压倒性支持。零跑便将用这份真实用户声音来塑造产品,并在全新C11上进行了质感和工艺的全面升级,让用户的每一票选择都变成了可触摸的豪华。

而零跑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提升车主全生命周期体验的价值主张,也让用户成为了零跑最好的产品经理。



但比起满足用户需求,零跑更擅长的是超越期待。因为朱江明和零跑团队始终坚信“只有不断超越用户的期待,打造越级的产品,提供越级的体验,才能真正打动用户”。

很多人没发现,零跑C11上其实藏着许多理工直男的细节浪漫。比如,下雨天打伞,我们最苦恼的就是上车之后,伞究竟该放哪?放后备箱就得淋雨,放脚边就可能打湿座椅。但C11在前排的车门内设计了干湿分离的雨伞储藏室,雨水可以通过特定管道流到车外,直接解决了这一痛点。

再比如,零跑的定位是15万级的车,要用出30万级的豪华体验。那么在一台豪车里,一个略显突兀但又必备的纸巾盒应该放哪?零跑选择将其隐藏起来,开发了拿取方便的扶手箱内纸巾盒,保留了豪华车型的里子和面子。

这些反复被打磨的细节,都体现了零跑“工程师造车”的“笨功夫”。虽然没有像网红产品那样收获即时的、有流量的掌声,但C11上的蓝牙耳机专用放置孔、隐藏式手机支架、手扶箱隐藏暗格等等精巧设计,都是零跑工程师以近乎执拗的细腻,才将用户预算精准转化为了“用得顺手、用得尽兴”的体验。



没有即时喝彩,却有长久信赖。因为真正的品质,藏在用户指尖触碰的每一次“刚好”里。

好产品叠加好技术,就形成了零跑的好口碑。4年迭代量产,C11仍旧热销,和Model Y一起成为了新能源产业的超长产品生命周期的代表。

如今继续焕新上市,C11也将助力零跑2025年销量目标加快达成,也再次集中传递了零跑十年造车理念和品牌价值。





结语

历史的存在是为了指引未来。零跑十年造车过往的回顾,也向行业传递出一个问题:

新的十年,车企最应该造一辆怎么样的车?

参考零跑的答案,要做就做经典款。

最具代表性的C11,从首月只有3388个订单,到月销过万,四年时间里在各类挑战者面前始终保持着稳定而坚挺的销量。朱江明甚至表示:“30年后如果零跑还在,那么C11也会在”。



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产品爆红不能保证品牌历久弥新,但长红必然能让企业经得起大浪淘沙。因为时间,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而C11能长久坚挺,零跑能从不被看好,到越来越好,所有动力来源都来自于“认定目标、做好自己、保持热爱、不断创新”的初心。

怀揣这份坚守,不论经济周期如何变动,就算回到十年前,

零跑,仍旧会闯进造车新世界,坚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不为少数人闪耀,零跑这十年为什么只做经典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