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赋予科研“超能力”!中国科学大模型亮相国际AI峰会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文汇报 时间:2025-07-15 02:03:13

之江实验室的两项人工智能(AI)科学大模型GeoGPT和OneAstronomy近日在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亮相,引发专家关注。两个模型展示了AI在地学科学研究、海洋生态监测与保护以及宇宙探索中的应用效果。

科学大模型赋予科研“超能力”

据之江实验室介绍,GeoGPT是一个开源、非营利的地学领域AI模型。它融合了深时地球数据与智能算法,包含深度检索和分析理解、文献阅读和数据抽取、地质图问答和生成、知识图谱提取与构建等一系列科研工具,以及智能体开发平台。例如,GeoGPT基于微藻物种分类算法,能够准确识别有害藻类,分析藻类分布规律,并对赤潮爆发的时间、位置和规模作出预警,其监测效率较人工提升1000倍。

据悉,截至目前,GeoGPT已吸引来自135个国家的4万余名地球科学研究者注册使用,并入选今年峰会期间发布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创新实践案例集》,获得国际电信联盟颁发的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峰会现场领奖

同样入选创新实践案例集的还有之江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发的天文科学计算大模型OneAstronomy。这一大模型及系列天文科学计算模型在处理分析复杂天文数据、推动理解宇宙起源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例如,天文科学计算模型之一恒星光谱模型SpecCLIP已经从郭守敬望远镜1000多万条中低分辨率光谱和盖亚空间天文台2亿多条超低分辨率光谱数据中发现了8000多颗贫金属星候选体,而此前人类发现的贫金属星一共仅有50多颗。通过研究这些贫金属星,天文学家能够推断早期银河系的样貌。

发力基础模型,改变提问方法

“基础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皇冠,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底座。”在打造领域科学大模型的同时,之江实验室正在科学基础模型领域发力——打造021 LSM大科学模型。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认为,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在基础模型上取得突破十分关键。

据介绍,021 LSM采用MoE混合训练框架,注重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和推理能力的提升,旨在实现深度科学推理与自主知识发现,为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技术框架。当前,021 LSM使用了15T Tokens的训练数据,包含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174个专业领域,参数规模达到236B(2360亿)。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方法论、一种‘通用语言’,科学、技术、工程的创新都绕不开它。”王坚表示,“不要把人工智能当成一个简单的工具,它不仅改变科学研究的方法,甚至改变你提问题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