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沧州有个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7-15 10:19:44

河北日报

助力沧州打造膜产业发展高地和京津冀膜产业中试首选地

沧州有个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


6月4日,在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工人在低膜阻低渗氢聚苯硫醚纤维隔膜生产线上忙碌。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是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孵化的企业。本报记者 米彦泽摄

在沧州高新区,会频繁听到“膜”这个字。

从每平方米最高售价600元的高性能隔膜,到应用于海水淡化、氢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尖端膜材料,这些技术成果,大多指向一个创新源头——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

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正式投运不足两年时间,已引入研发团队和项目31个,孵化出14家公司,助力沧州打造膜产业发展高地和京津冀膜产业中试首选地。

近日,记者深入探访这座创新引擎,解码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沧州模式”。

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为何落地沧州

近日,在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一间实验室,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李振环带着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正在对低膜阻低渗氢聚苯硫醚纤维隔膜进行气密性测试。

这款膜可以有效阻隔碱性水电解槽内混合气体,保证气体纯度,已占据国内碱性水电解槽制氢30%以上的份额。

这是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相关技术团队研发出的众多产品之一。

天津工业大学为啥在沧州设立研究院,还要从2022年讲起。

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废水零排放、电池储能、光伏组件封装和保护、高纯气体分离……膜产业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性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沧州高新区看中了膜产业这一赛道,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全国石油化工基地,沧州拥有聚酰胺、聚丙烯等膜材料上游原材料的充足供给;拥有东鸿制膜、沧州明珠等膜产业相关企业千余家,已形成产业集群雏形。但高端技术与人才的短板,成为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京津有技术、人才优势,能不能牵手合作?

“天津工业大学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分离膜。”时任沧州高新区招商一局局长、现任沧州高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厉民说,天津工业大学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分离膜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膜领域创新技术全国领先,在分离膜领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为了达成合作,沧州市相关负责人多次到天津工业大学商谈。其实,天津工业大学也在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学校在分离膜领域有700余项专利,但真正落地到产业化还需要中试、孵化等过程,需要资金、场地、专业管理人才的支持,需要与企业有效互通。”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院长魏俊富说,中试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要推动膜产业的发展升级,就不能让大量的研发成果“躺”在实验室。

沧州的产业基础与应用场景,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液体分离膜可应用于渤海新区海水淡化及生物医药领域,气体分离膜可应用于泊头废气治理环保设备上……

2022年6月,沧州高新区出场地、出资金,天津工业大学出研发团队,一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达成——沧州市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建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

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建设了8200平方米的综合科研楼、3万多平方米的中试和孵化转化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吸引京津冀地区的先进膜产业技术在这里孵化转化,进一步壮大膜产业集群。

2023年9月,首批签约入驻的项目进场,校地协同大戏正式启幕。

天津研发、沧州转化,十余个项目开花结果

6月26日,在距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不远的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为非洲一个海水淡化项目生产中空纤维柱式膜组件。

该公司副总经理方朗说,柱式膜组件核心产品是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该成果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王亮教授团队。项目落地后,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作为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分离膜研发生产。公司依托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开发了系列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产品,具有高强度、高分离精度、高使用寿命的优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膜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饮用水水质提升、工业用水提纯净化处理,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回用及零排放、海水淡化等众多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2023年投产的企业,短短一年便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为“产学研”协同的典型样本。

随着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的投用,“天津研发、沧州转化”提速。

为了把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的项目“挑”出来,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构建了多维度成果评价体系。

以膜技术为特色,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瞄准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目标,组建技术专家委员会,对科技项目技术先进性、成熟度等进行论证评估。截至目前,碱性电解水制氢隔膜、中空纤维纳滤膜等31个项目脱颖而出,完成中试项目十几个。

“我们不仅提供场地,更对接产业链资源。”魏俊富介绍,运行近两年,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项目总经费2000多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的闭环。

让魏俊富骄傲的是,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已带动新企业注册10余家,其中2家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当初种下的“种子”已经逐渐开花结果,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正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如今,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已获评“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河北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河北省膜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工业医院”等,成为京津创新链与河北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标杆。

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打造京津冀膜产业中试首选地

“上市公司津膜科技在沧州高新区成立子公司,最近我们刚为他们投放了科创基金。”7月2日,厉民告诉记者这条好消息。

津膜科技全称是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天津膜产业的龙头企业,深耕中空纤维膜技术,参与的项目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津膜科技在沧州高新区成立子公司,除了看好当地雄厚的产业基础,还有越来越完善的产业生态。去年沧州高新区成立了全省首只膜材料领域基金——沧州膜先进材料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3亿元。

为加速产业集聚,沧州高新区打出组合拳。在金融端,与省科技引导基金合作设立科创基金,正与国华基金合作设立产业基金;在基建端,将重点建设膜废水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解决膜企业环保难题;在服务端,对于膜产业项目,实行更具弹性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加速项目落地。

如今,依托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沧州高新区正在高标准推进膜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中心两基地三平台”物理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分离膜和功能膜两大产业集群,推进膜产业项目全流程培育、全链条延展、全场景创新,着力打造京津冀膜产业中试首选地和京津冀区域最大的膜材料产业基地。(记者米彦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