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珍珍
最近,各平台相继展开的外卖大战可谓是锣鼓喧天,“0元奶茶券”“满18-18”,消费者“65元搞定一周伙食”的极致性价比,看似消费者占了大便宜,实则背后暗藏玄机。
消费者被“薅羊毛”的快感裹挟,65元一周看似实惠,背后是消费习惯的扭曲和对低价预期的固化。商家,尤其是中小加盟商沦为最直接的牺牲品。当一份9.9元的米粉,扣除平台抽佣、配送费、物料成本后利润不足1元,甚至被品牌方视为“能赚一块就不错”时,这场大战“卖”的根本不是健康的餐饮服务,而是平台自身增长焦虑下的“虚假繁荣”。
这场以 普惠 为名的狂欢,本质是品牌方与平台合谋的收割游戏。品牌方依赖物料销售盈利,平台追求订单量与用户活跃度,都驱动着对商家利润的极限压榨。而那些像抢机票一样抢券的消费者,看似占了便宜,实则在透支未来的选择权:当被逼到绝路的商家开始缩减食材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最终吞下苦果的仍是食客自己。
这场外卖大战里,平台用短期补贴“卖”给你一时的便宜和便捷,但最终想“卖”的,是你未来的消费习惯、你的时间精力,以及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当补贴退潮,留下的可能不仅是疲惫的骑手、受伤的商家,还有一个被低价预期深度捆绑、难以为继的市场。这场大战,消费者和中小商家看似参与其中,实则早已被明码标价,成了资本棋局里争夺的那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