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田坎上办起“AI红色展”!这群大学生用新技术“唤醒”老记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7-15 16:24:13

环球网

七月的四川省简阳市石家村,田野间绿意盎然。一场田间“红色记忆展” 正吸引着村民们驻足 ——AI修复的褪色军功章重现金属光泽,老英雄们的“青春军装照”与当下的幸福生活照在展板上相映,历史故事通过图文娓娓道来。这场由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乡音融梦队” 打造的“AI红色记忆展”,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次用新技术唤醒乡村红色记忆的生动实践。

重返与深耕,从田园风光到红色根脉

这场展览的背后,是一群大学生与石家村两年的羁绊。去年暑期,“乡音融梦队”曾在这里举办田间摄影展,用镜头定格乡村风貌。而今年7月7日至11日,团队10名学子重返故地,将主题升级为“AI赋能乡村红色记忆数字化保护”。

“去年的成功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到石家村深厚的红色底蕴。”团队负责人钟景山介绍,“在尹明书记和村干部帮助下,我们前期调研时,听到了许多抗战故事,看到了珍贵的历史遗存。我们深感有责任运用所学技术,挖掘、保存、传播这些宝贵记忆。”此次主题升级,源于扎实的前期工作和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

红色照相馆,让历史容颜重现光彩

“这辈子没穿过这么正式的军装!这技术让我像回到了战场……”接过团队用AI生成的“青春军装照”时,退役老兵陈纯明的手微微颤抖。在“石家红色记忆照相馆”的镜头前,这位老人的激动并非个例。

作为今年的创新举措,“乡音融梦队”免费为村里的抗战老兵、退役军人和老党员拍摄肖像,再通过AI图像生成技术,为他们“复原”身着旧式军装的青春模样。除了为英雄圆梦,团队还延续去年传统,为村民拍摄个人照、夫妻照,用AI生成青春影像,让个体记忆与国家历史、乡土情怀紧紧相连。活动期间,队员们还走访慰问了村内困难家庭,送去团队的关怀。


退役老兵陈纯明

故事“云”记录,烽火岁月的永恒回响

依托前期建立的信任,学子们深入采访抗战老兵、退役军人、乡村致富人,倾情记录口述历史。他们听退役老兵李庆德、雷洪雪追忆浴血奋战的日夜,听村党支部副书记、青年退役军人曾作根讲述如何将部队执行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战经验”,也回访了大耳羊养殖户周玉芳,记录国家政策如何助力她从普通村民成长为致富带头人。“这些故事里有拼搏,更有精神传承。”曾作根感慨,“用新技术传下去,是给年轻人最好的教材。”


采访抗战老兵雷洪雪

所有口述历史均通过专业设备采集,利用AI语音转写和文本分析技术高效整理,建成系统化的“石家村红色记忆数字档案库”,实现历史声音的“云端”永存。

数字焕新,守护岁月的信物

团队还面向村里征集“红色信物”。面对锈蚀的军功章、模糊的退役证明等承载荣光的老物件,他们运用AI图像增强与修复技术,让褪色的荣耀重现光彩——色彩得以还原,细节清晰再现。这些实物获得了数字化“永生”,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得以跨越时空限制,持久传播。

乡村振兴:从经济助力到文化铸魂

“去年,我们展示了石家村的‘形’;今年,我们用AI技术守护了它的‘魂’——那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钟景山总结道。在成工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罗雯丹老师的田间 “微党课” 上,抗战故事与乡土教育交融,让村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精神财富。


田间微党课现场

这场实践,亦是成都工职院定点帮扶石家村的深化。从初期助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到如今用科技挖掘红色内涵,帮扶工作正迈向“富口袋” 与“富脑袋”并重的新阶段。“乡村振兴需要精神动能。”尹明表示,“用新技术守护红色记忆,就是为乡村注入最深沉的文化力量。”

田埂上的AI红色展落幕了,但那些被唤醒的记忆、被数字化的精神,已如同种子播撒在石家村的土地上。当青春力量遇上红色历史,当数字技术对话乡土根脉,这场实践正书写着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答卷——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让乡村精神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