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里,博主于夫放下手机,在小红书和视频号上传了一段最新视频。以“我是常住上海的老北京”为习惯开场,“Fu大爷”从黄浦骑行到杨浦滨江,就为了体验一口全上海最老牌的红豆刨冰。
“上海遍地都是选题”——“Fu大爷”常说的这句话,恰是这座城市丰富的内容生态的最好注脚。
为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营造良好行业生态,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推出《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明确9条扶持政策。“沪9条”条条干货,助力上海成为互联网优质内容的“梦工厂”。
互联网产业讲究生态,上海有独特的互联网基因,孕育了最具活力的内容创作平台——哔哩哔哩(B站)和小红书,以内容码头作为创新源头,上海以开放姿态拥抱内容创业者,向全球创作者发出邀约。
从创作到创业,内容价值向产业跃升
B站的庞大“Up主”队伍中,有不少特殊的存在。
就在7月初,百万粉丝Up主“稚晖君”在B站上传了一段机器人视频,全长不到4分钟,点击率已近50万。在这段硬核科技内容中,稚晖君展示了灵犀X2-N“新物种”的成长记录,这一轮足机器人可以滑行走路,上楼前,轮足瞬间可翻转成双脚。这是“稚晖君”今年在B站发布的第三个视频,虽然被吐槽为“年更型”选手,但3条视频的总点击量已超过500万。
7月5日,稚晖君在B站上传了新的科技视频。
“稚晖君”为人熟知的还有另一身份——上海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办人。他带领团队在两年内完成从技术研发到资本运作的跨越,今年又密集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灵犀X2机器人等产品,从内容创作到科技创业,成为平台内容生态的代表人物。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早在2020年就成了Up主。从2014年的一堆零件起步,到2025年春晚机器人舞蹈《秧BOT》惊艳全国,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账号成为产品开发进度的历史档案,B站也成为他与用户日常交流AI思考的场域。
“在任何时代,优质内容都是用户最需要的,充满创造力的人类才是创作的主体。”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表示。表面上,硬核科技内容进的是“窄门”,但凭借优质创作,B站闯出了独一无二的内容生态。去年,科技内容总观看量超过240亿次,科技兴趣用户超2亿,其中985/211高校用户渗透率高达82%。
刚刚推出的《若干举措》明确“激励优质内容创作”,对开展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相关应用场景建设的主体,给予项目总投资最高3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
事实上,上海对创作者创业的支持已形成系统性机制。杨浦滨江塔吊林立,B站新总部将于明年10月竣工使用,托举起无数内容创业者的梦想——届时,将有近一万名B站员工、大量头部Up主和MCN机构入驻园区办公,从个体创作到集体创业的进化之路正加速上演。
从繁星到生态,激活优质内容创作
在更广阔的赛道中,每一个真诚展现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个体都能成为创作者。在B站和小红书,诸多Up主、博主共同构筑起优质内容创作的星河。
北京人于夫4年前开始进行内容创作,穿梭在上海的大马路、小弄堂,体验申城风土人情、四季三餐,如今的他已是颇有名气的博主。“我的创作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在上海的生活,用镜头语言展现给北京和世界的朋友。”他的拍摄没有脚本,更喜欢在小巷深处捕捉当地文化,“上海国际化程度很高,我想把这里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同样,来自比利时的托比亚斯读完大学后决定留沪,用上海话介绍中国,他的镜头掠过世界会客厅、西岸美术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以外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
点点繁星,构筑生态。《若干举措》明确,鼓励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对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且有较大影响力的,单项内容市级层面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并优先推荐“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等国家级、市级和行业荣誉奖项申报。
上海的互联网企业也着力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打造阶梯式成长体系。
每年,小红书都会评选出300多位社区创作者代表,被外界称为“熟人300”。去年“上海马路生活节”前夕,300名“熟人”从世界各地抵达上海参加“团建”。世博秀场内,20吨白沙铺就人造海滩,上海美食博主“大表哥”用标志性口号“大次一口”与粉丝合影,这些素材又变成他的创作灵感。“我们搭建场子,让创作者彼此熟悉,”活动策划人颂和解释这场耗资千万元活动的初衷,“创作者间已有精神共鸣,我们要强化这种联结”。
每年,B站都会花重金评选“百大Up主”,评选结果传递着一个微妙而深刻的信号:优质内容生产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持久耐力的马拉松。Up主“-LKs-”是一位坚持10年的创作者,他的视频选题从最初的二次元领域,拓展到艺术品、旅游、职场等多个领域,粉丝数已超过400万。数据显示,B站10万粉丝以上的Up主,15%来自上海;200万粉丝以上的Up主,来自上海的比例超过30%。
内容、平台、场景与城市之间相互滋养
某种程度上说,上海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特质,孕育了B站和小红书等创作者聚集的产业生态,也塑造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创作生态。内容、平台、场景与城市之间,始终相互滋养、共同生长。
上海丰富的场景和内容,给全世界创作者提供灵感。去年,一句“city不city”在各大平台走红,创作者是美国视频博主“保保熊”,在他看来,中国最“city”的地方是上海,他对上海的热爱一定程度上带火了“China Travel”。
上海对优质创作者的包容力,也为激活优质内容创作提供便利。于夫在提到上海的创作环境时,认为这里“开放而友好”。他说起一个细节,最近他从芬兰探访医院回来后,希望介绍一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手术室,“这样的需求,随便一个理由就能被打发,却没想到,相关部门及瑞金医院都很支持拍摄,为我开放了资源。”
《若干举措》明确“开放内容创作场景”,推动平台企业制定支持优质内容创作的举措。推动全市地标景区、文博场馆、特色街区、时尚空间以及重大节展赛会等场景资源向创作者开放,提供创作便利。
过去两年,上海不断开放内容创作场景。日前,BilibiliWorld2025刚刚在上海落幕,迎来40万人次参展,167家全球展商、近800台痛车、超3万名Coser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9月,小红书“上海之夏”马路生活节将继续轧马路,它已逐渐成为城市文化IP,以“种草经济”带动线下消费场景革新。
BilibiliWorld2025刚刚在上海落幕,迎来40万人次参展。
拥抱内容表达,上海更多实体空间正成为内容创作加速器。九江路外滩FTC大厦里,依托小红书平台的内容生态圈正在装修收尾;相距8公里外,杨浦“V聚场”已投入运营,日均接待十余批创作者。沪语Up主“上海小马哥”感慨:“以前合作要到处找场地,现在这里不同主题直播间随时可用”。
上海,正以满满诚意,向全球创作者发出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