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谈到散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江苏。
因为发展得太好,江苏被网友爆炒,苏大强和十三太保都成了一时热梗。
各省散装的姿势都不太一样。
但要说散装谁第二,那恐怕要数安徽。
有人说,安徽是一个至少在精神上,快被周边城市圈分而治之的极散之地。
果真这样吗?
安徽最近一次出圈,是在苏超期间。
十三太保喊出口号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时候,安徽的很多城市主动玩梗,滁州商场大屏亮出南哥加油标语。
江南省康熙七年(1668年)主要职官分布图
安徽与江苏,原本就像一对双胞胎,所以安徽朝着江苏胳膊肘往外拐,在本地人眼中根本就是不叫事。
比如马鞍山,几乎跟南京说同样的话,完全不顾合肥的感受。
不过人家南京也很nice,一点没让安徽的热情掉地上,地铁S2线修到马鞍山,S4线修到滁州,今明两年就要贯通了。
有这么好的邻居,安徽各地市当然就越来越随性,离谁近就跟谁好,没有任何心理包袱。
甚至不光跟江苏好,安徽还在北边与河南共享黄淮平原,在南边让黄山的旅游业与浙商投资联动,让西边的淮北、宿州与山东枣庄、济宁共享煤炭资源。
黄山迎客松
不仅如此,安徽的皖北、皖南地区还一直都有煤矿。
给这些优质资源扯后腿的,就是淮河水患,主要侵犯的就是皖北地区。
其实在安徽境内,淮河最宽处不过700米。但长江的最宽广处,能达到3600米,是淮河的好几倍。
虽然比长江窄,但淮河的能量可一点都不低。
因为它在河南与安徽之间有100多米落差,一旦上游暴雨,洪水快速过境,淮河水容易在安徽段瞬间形成淤积。
加之历史上淮河曾受到过黄河改道的影响(史称黄河夺淮),河床被来自黄河的淤泥垒高,河道也受损,导致后来水患更加频发。
根据《华东地区水灾情况报告》的记载,1949年9月的大洪水,直接造成皖北宿县专区的350万人受灾,断炊灾民达100万,外逃36万人。
到1991年夏季,皖北地区还受到过一次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十天连降五次暴雨,是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7倍,大部分山区里,已经收割的麦子都被大水冲走了。
新闻报道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淮河与长江的分隔作用,让安徽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皖南、皖江、皖北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圈子。
举个例子。
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很多地方开始修铁路,安徽也启动了修建计划。
省会安庆想加强中心统治能力,建一条铁路,经过合肥到达寿春。
而皖北自认为有亳州和临淮的水陆交通枢纽,以及煤炭资源,就极力想先给自己修铁路。
大家都想搞建设,但无奈口袋空空,钱不够用。
最终安徽决定,围绕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开始建设,最早的一条皖南铁路,1905年立项,从芜湖经宣城至广德,打通皖南地区与浙江的商贸通道。
津浦铁路全线图
地理、心智,其实都是造成散装的原因。
但实际上,比起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貌似稍逊一筹。
水系阻隔,以及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安徽如果强制大一统并不见得是好选择。
所以,散装模式,反而是适合安徽的发展姿势。
各地市给周边城市当小弟,实际上是在争取更多资源,为自己取长补短。
第一,是找组织。
安徽附近,最重要的经济特区就是长三角。
安徽需要长三角的产业带动,长三角也需要安徽的资源、粮食和人力。
所以早在1990年,安徽政府就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战略。
重点之一就是加入长三角。
江淮蔚来在合肥的生产线一角
芜湖是奇瑞的大本营,当地的埃夫特机器人公司,每年生产出1万多台工业机器人,还为奇瑞提供焊装自动化生产线。
去年全年,安徽生产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汽车全产业链营收为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除此之外,蚌埠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滁州的智能家电,以及产业配套金融和物流服务,都推动着安徽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3年,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合作,7亿美元购买小鹏4.99%股权,被业内看作新能源车产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
但其实早在2021年,大众就已经在合肥建设51万平方米的安徽工厂,年产能35万辆新能源汽车,是大众唯一的全链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大众之所以选中合肥,主要就是看中了安徽在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
以及被称为中国汽车黄埔军校的合肥工业大学,它的校友圈,几乎可以覆盖中国汽车产业的半个朋友圈。
比如原东风汽车总经理苗圩,先后在东风和一汽当过董事长的徐平,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江淮前董事长左延安,以及目前新能源赛道一众后辈,很多都是合工大毕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