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主业萎缩业绩下滑,“生长激素茅”长春高新赴港上市扭转困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民商财经 时间:2025-07-15 17:58:09
近一段时间,内地药企赴港上市出现高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共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迄今的数量和募资规模均表现亮眼,在“A+H”上市潮下,不少A股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加入港股上市浪潮,谋求在内地、香港两地上市。

民商财经

近一段时间,内地药企赴港上市出现高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共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迄今的数量和募资规模均表现亮眼,在A+H上市潮下,不少A股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加入港股上市浪潮,谋求在内地、香港两地上市。

这其中也包括被称为生长激素茅的长春高新。昔日其也是高价股阵营中的一员,其股价曾在2021年见顶513.37元,但是此后股价就逐渐回落;2025年到目前(7月14日),该股也不过是小幅度上涨了约3.95%,这与创新药类上市公司动辄50%以上的涨幅形成鲜明反差。如果再倒推至2024年,该股在全年的跌幅约为30.19%。从年线上来看,该股更是连跌了五年之久。

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直观体现在了公司的业绩上。财报显示,2024年长春高新实现营收134.66亿元、净利润25.84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55%和-43.01%,拉长周期来看,这也是长春高新近10年来首次遭遇业绩双降。进入2025年,长春高新的业绩进一步走低:一季度实现营收29.97亿元,同比下滑5.66%;实现净利润4.73亿元,同比下滑44.95%。

主业萎靡不振,死守生长激素赛道受挫

资料显示,长春高新主营业务分为生长激素、疫苗、中成药、房地产四大块,对应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华康药业、高新地产四家子公司,但核心的现金奶牛是金赛药业。金赛药业得以出圈的原因,主要是1998年率先上市了国内第一支重组人生长激素,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生长激素又被称为增高针,主要应用在儿童矮小症上。

但2024年,长春高新收入下跌7.55%,净利润腰斩43.01%,连最赚钱的生长激素都卖不动了。简单概括,作为核心业务的生长激素面临集采降价压力,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收入持续下滑‌。此前一度撑起公司八成收入的金赛药业,2024年的净利润从45.14亿元降至26.78亿元,跌幅高达40.67%;同时,公司重点发力的海外业务,2024年仅仅实现了1.30亿元的微薄收入。在生长激素赛道,金赛药业是少数拥有粉针剂、普通水针剂和长效水针剂全产品线的企业,盈利能力超强,但集采政策使得其盈利能力受到极大冲击。2024年3月,浙江省的带量集采开始落地执行,金赛药业的水针剂价格从每支1,000元降至300元,降幅达70%,其对公司利润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不过对于集采的冲击,长春高新还是想出应对之策,目前公司在大力发展长效水针,且长效水针还没有纳入到集采的范畴之列,但是未来进入集采行业是大势所趋。

同时,公司所面临的行业内卷环境更让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剔除平价的粉针剂赛道,已有6家企业获批生产,即使在公司独占鳌头的长效针剂领域,目前有包括特宝生物、维昇药业、诺和诺德、安科生物等多家企业在申报,预计年内特宝生物和维昇药业将有产品上市。

最新消息显示,根据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的消息,今年5月29日由特宝生物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全球首个Y型40kD聚乙二醇长效生长激素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正式获批,其适应症为治疗3岁及以上儿童因生长激素缺乏症所致的生长缓慢。

疫苗、中成药、房地产板块出彩亦难

除去生长激素外,另外几条赛道盈利情况如何呢?从年报来看,疫苗业务成了另一个暴雷点,旗下百克生物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三分之一,净利润直接腰斩。

因为受外部环境及受种者疫苗接种意愿不足等因素影响,且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要直面智飞生物与GSK合作推广的带状疱疹疫苗产品竞争,百克生物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同比下降。2024年,主营疫苗的百克生物实现营收12.29亿,同比降低了32.64%;归母净利润2.32亿,同比下滑了53.67%。再到2025年一季度,百克生物的营收和净利润再次下降了39.96%和98.24%至1.62亿和106.43万元。

雪上加霜的是,长春高新的地产业务也剥离失败‌。2023年3月,长春高新发布公告拟通过控股股东发行可交换债券剥离地产业务(交易对价24.2亿元),但因债券发行失败而终止,地产业务仍为烫手山芋,影响其聚焦生物医药主业的战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成药是长春高新净利润唯一没有下滑的业务,但无奈的是其规模太小,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仅0.12亿元,对公司整体盈利的贡献不大。2024年,华康药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8.80%。

年报中还暴露业绩双降但销售人员激增的问题。

2023年还只有3,155人的销售团队,去年突然膨胀到4,995人,相当于每天新增5个销售员,随之产生的销售费用为44.39亿元,同比增长11.8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在研发投入26.9亿元的同时,却减少了65位研发人员。

此外,长春高新还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在2024年度业绩报告中,长春高新表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在满足市场需求中发展壮大;持续引进行业研发、BD领军人才,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引进能力;不断扩大现有出口产品品类,拓展海外商业及学术活动,努力提升海外品牌知名度,寻找潜在的与国际大型药企合作机会。

为了加快推动海外业务发展,长春高新的此次香港上市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是在公司面临内外困局且在内地股价欲振乏力的背景下,长春高新的港股之路真的会一马平川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