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北交所“钉子户”金则利特种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将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其终止北交所上市的相关议案。
早在2023年就拿到了“入场券”,IPO迟迟没能发行,却迎来了近四年最差年报。利润增长率的持续下降,更是直观地暴露出公司的转型短板。
然而,对投资者而言,却并非坏事——如果过会后如期注册发行,金则利或将成为“上市就变脸”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0 1
四年来最差业绩
经过两次变更披露时间,今年3月,金则利发布了近四年收获的最差年报业绩。
2024年年报显示,扣非净利润仅有2202.1万,同比下滑幅度达19.51%,已经不满足上市标准中选择的“不低于2500万元”,且金则利在2024年中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有7.86%,也不满足该项指标需要达到“8%以上”的要求。
早在2024年5月,金则利发布的2023年年报同样引发市场关注:公司归母净利润2918万元,这一业绩不但创下三年新低,而且其北交所上市流程其后便陷入停滞。
2024年年报中,金则利表示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是源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动力、折旧与维修等制造费用增加,产品结构变动、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使毛利率下降,毛利额减少”所致。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耐蚀软磁合金、耐热钢、高温合金等特种合金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金则利称,部分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算得上“小而美”。相应地,其此次北交所上市的计划融资规模并不算大:拟发行不超过820 万股,募集1.42亿资金,投向年产8000吨特种合金项目。
而从其选择撤回IPO申报的时点来看,公司2025上半年业绩增长可能存在不及预期的情形,叠加此前连续两年的净利润下滑,再结合近期新受理企业愈发突出的净利润规模对比情况,公司本次上市进程折戟或也在市场预料之中。
0 2
北交所审核卡壳
金则利的前期申报,其实一度顺风顺水。
2022年2月,公司向股转中心递交了新三板的挂牌申请,6月份就顺利登陆新三板成为公众公司,当年12月,正式进入了北交所上市的辅导期。其后的上市辅导全部流程,仅用了半年时间,2023年6月27日,其北交所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监管层受理。
2023年12月29日,北交所审核通过,认为其“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然而,自2024年1月向北交所提交注册申请后,金则利的上市进程停滞已经超过一年半。
远超2024年北交所企业平均等待周期,金则利的“超长待机”显然异常。
在IPO过程中,金则利受到各方关注的问题着实不少:募投项目尚未取得环评批复,变相募资补流比例超过监管上限,这引发了市场对项目合规性的质疑;与主要供应商、客户、实控人钟长林、钟晟华父女及其近亲属控制的企业之间的资金流水存在异常情况,这引发了市场对公司是否存在通过体外资金循环形成销售回款或承担成本费用的担忧;自然人聂其美既是金则利的客户,又是股东,其控制的公司还是金则利的主要外协供应商,这种多重身份的关系,无疑增加了公司的合规风险。
不管最终的上市卡壳是否与这些问题的审核有关,至少金则利的业绩变化趋势,确确实实反映出,公司的短板相当明显。
0 3
制造业上市不能“带病闯关”
面对业绩下滑和合规性挑战,金则利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加强了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优化了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公司的期间费用虽然绝对值有所下降,但费用率并未降低,说明公司在成本控制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面对发展的困局,金则利曾经也披露过一些转型举措及成果。在技术创新方面,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拥有9项发明专利和20项实用新型专利。
不过,这些专利的真实性和创新性,同样值得进一步审视——股东聂其美以专有技术入股金则利,但在提交申请之前,以现金置换该技术后,公司又将该专有技术退回聂其美。这种技术入股再置换的行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尽管金则利在特种合金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地位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公司面临的多重挑战,始终不容忽视。
金则利在北交所IPO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业绩大幅下滑、合规性存疑、客户关系不稳定等多重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司的短期业绩,更对其长期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IPO之路无疑将充满坎坷。
坚持“刚”下去,还是认怂算了?无论7月15日股东大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公司始终要直面这些问题。或许正如某私募基金经理所言:“北交所的犹豫,恰恰是对投资者的保护——有些转型,注定无法用资本催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