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持续收紧学生签证政策、削减高校经费背景下,中国量化对冲基金正抓住时机,向受影响的理工科人才敞开怀抱。
总部位于上海、管理规模逾150亿元的鸣石基金,上月启动名为“灯塔计划”的夏季特别招聘,面向受留学政策及经费削减等因素影响毕业的PhD候选人,提供校招全职岗位申请通道,并按常规校招标准发放offer。
截图自鸣石基金招聘微信公众号
与此同时,公司也向受同样因素影响继续出国深造的国内本硕应届生提供实习和全职机会,并开启特殊申请通道。
鸣石基金表示,部分受影响的学生本就在其目标人才池中,这促使公司启动此次“灯塔计划”,新增量化开发人员和研究员等职位的招聘名额。
该公司称,此次招聘活动吸引了包括中美学生在内的大量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申请者。
在美留学的中国学子中,大约有一半就读于STEM专业。
公司在回应彭博社采访时称:“考虑到他们面临的真正挑战,这是获取人才的好机会,且为这些学生提供特殊招聘渠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据鸣石基金社交媒体账号,6月27日,鸣石基金创始人袁宇在上海办公室接待了30名来自耶鲁大学的本硕博学生,“就量化投资、策略设计以及数据和模型如何影响实际投资决策展开了一场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6月27日,鸣石基金创始人袁宇与到访耶鲁学子展开深入交流。
传统上,鸣石基金超过80%的招聘对象是来自国际大学或公司的归国人员。
据悉,其研究团队中约有40%是海归,多数来自美国。
鸣石基金人力资源负责人透露,部分研究人员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该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而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则在减少。这一趋势在今年进一步加速。
不仅是鸣石基金,念空科技等其他头部量化私募也在加码海外人才布局。
据念空科技新加坡子公司负责人Ken Chung介绍,目前公司超过95%的交易信号由人工智能驱动,远高于全球同行普遍不超过25%的水平。
“人工智能人才的最佳来源是美国和中国,”Chung表示,“如果美国不想要这些人才,我们将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们。”
另一家管理规模超百亿、总部位于中国东部的量化基金,则在年内已从海外引入三名AI研究人员,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专家。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中国量化基金的主动出击,得益于特朗普政府的留学限制政策。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今年5月称,将“积极”撤销部分中国学生签证,并对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学生签申请者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
新加坡猎头公司Principle Partners驻香港合伙人张力彤(Carrie Cheung)表示:“全球顶级量化基金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异常激烈,现在中国量化基金也加入了竞争。”
她说:“鉴于近期签证限制,聚焦美国研究生是顺理成章的举措。”
据行业观察,尽管美国仍是全球量化人才首选地,但这一领先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
一些中国基金公司正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而随着幻方量化旗下AI公司DeepSeek今年以大型语言模型震惊世界,量化行业的吸引力也在增强。
量派投资CEO孙林亦指出,如今可以肯定的是,更多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将对国内量化领域产生兴趣。
他指出,中国量化行业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且生活环境对这些学生更为熟悉,他们也拥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那些更具抱负和自信的候选人倾向于选择国内公司如量派投资,”曾任量化巨头Two Sigma美国做市主管的孙林补充道。
他表示,量派投资将分配更多资源用于招聘,但不会大幅调整招聘策略,因为公司一直瞄准的是拥有美英留学经历的人才。
行业观察到的另一点是,如今不仅是留学生人才回流趋势增强,中国量化基金的全球扩张步伐也在加快。
张力彤表示:“它们还计划在海外筹集资金,因此对具有更多全球经验的人才自然有需求。”
事实上,一些量化机构已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海外办公室,为新聘员工提供多样化发展路径。
念空科技年内就在新加坡获得可接受离岸投资者资金的资质,为未来国际化战略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STEM人才培养上的体量优势也不容小觑。
根据乔治城大学2021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25年,中国高校每年预计将培养出逾7.7万名STEM博士毕业生,是美国同期产出(约4万名)的近两倍。
若剔除美国数据中的国际学生,中国在STEM领域的博士人才培养规模将是美国的三倍以上。
这一庞大的人才供给基础,正成为中国量化产业在全球竞合中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