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6.5吨“太空包裹”送达中国空间站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北京日报 时间:2025-07-16 06:01:07

7月15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何蕊

7月15日5时34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的有力托举下腾空而起。天光熹微,火箭尾焰在海天间留下一抹痕迹。

8时52分,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重约6.5吨的“太空包裹”到货。

相较于以往的货运飞船,天舟九号的容量再创新高,不仅装下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还带了两套全新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190余种航天食品。

长七火箭也是老熟脸了。这是它的第十次飞行,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已进入应用发射阶段。

3小时“太空牵手”成常态

天舟九号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被形象地比喻成“太空穿针”,难度可想而知。但如今,约3个小时,又准又稳的“太空牵手”,已经算不上新鲜事儿了。继天舟七号、天舟八号后,天舟九号再次实施3小时交会对接任务。这种“速运”方案,已经升级为中国货运飞船标准交会对接的常态化操作,被业内称为“性价比”最高的技术方案,兼顾效率与可靠性。

一系列精准操作的背后,离不开“领航员”——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研制的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它更像是一位“全能选手”,背后的“锚点”技术通过预设关键位置参数,将复杂交会过程分解成多个可控阶段,既能保证交会精度,又能动态调整轨迹,应对轨道误差与突发故障,还能缩短任务周期,支持不同时长交会对接模式。

相比于前两次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天舟九号还面临了两个新挑战:首次在特定太阳高度角条件下和在新的轨道高度实施交会对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飞控团队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不同轨道条件,依托轨道数据及仿真开展分析研判,确保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完全满足任务需求。团队还利用数学仿真和快速仿真技术,分析飞船上各种设备的在轨运行状态,确保各系统的稳定运行。

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九号转入组合体飞行段。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全新舱外服寿命延长

中国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要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货运飞船就是“太空快递员”,为空间站提供所需物资。其中,天舟九号是该阶段的第4艘飞船,肩负着为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送货”的任务。

此次送达的货物种类丰富,包括航天员生活物资、锻炼装置和医监用品等,用于全面保障航天员在轨生活;航天员出舱保障物资、平台工具和维修备件等,将确保航天员出舱活动顺利开展;生命医学、材料学等设备设施和实验样品,将支撑在轨科学实验持续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两套全新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将寿命延长到了4年20次。众所周知,舱外服可以保障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业。在此之前,中国空间站舱外服的设计标准是,使用寿命“在轨贮存3年,期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家尹锐介绍,此举将最大化发挥舱外服在轨应用效能,节约工程成本。科研团队不仅构建了天地联动、科学合理的舱外服健康监测和寿命评估方法体系,还利用系统识别寿命短板,便于后续服装寿命升级,达到既风险可控又延长寿命的目的。

将焦点重新放到“太空快递员”身上,约8个月前,天舟八号发射时,天舟九号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并进入整船待命状态。“这是天舟系列货运飞船首次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天舟九号发射时,后续货船也同样具备任务备份的能力。“它们将一代代接力,为空间站运营安全保驾护航。”

23项科学实验在轨开展

23项科学实验项目也已送达,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

最晚搭上天舟九号的“乘客”是3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包含骨骼肌前体细胞、肝细胞、脑类器官芯片等实验样品,因为它们需要在文昌发射场完成样品制备和临射安装等工作。

“我们把骨骼肌前体细胞装载在细胞组织培养单元上,飞船‘到站’后随即就可以开启实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观察这些细胞的生长运动,探究其迁移机制,有望找到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出现肌肉萎缩的原因。”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应浩说,这项实验将为探索肌肉疾病的治疗等提供新思路,还可以为推动细胞在空间环境下的迁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后续,一系列实验将陆续开展。利用问天舱生物技术实验柜,科研人员将开展空间微重力环境对人脑类器官结构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核酸脂质纳米药物在细胞内转运规律和机制等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生物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为人类健康保障提供基础支持。

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也将继续“点火”,开展微重力近极限火焰模拟强湍流火焰分区行为研究等科学实验,为发展燃烧基础理论和深入理解动力系统及相关领域燃烧的重要机理提供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