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在离钱最近的上海做博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16 08:11:08



01

bilibiliworld是一个好展会,也是一门好生意 。

展馆全开的四叶草容纳了40万的人流量,世界上的社交媒体都在议论这空前的规模;全国抵沪机票订单上涨50%,附近酒店预订量同比去年上涨近5倍,相关文旅订单上涨35%。作为分会场,建筑面积仅1万平方米的百联ZX创趣场三天客流超24万、销售同比增长31%。

从20万人次到40万人次参展,bilibiliworld只花了三年时间。

在上海,内容创作者们总能找到属于他们的机会。不止在某个展会的三天,也不止在人民广场、南京东路和漕河泾开发区。

14年前,三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在宿舍里,立下了“技术宅改变”世界的梦想,9年后,他们做出了《原神》;12年前,在上海复兴中路的一间居民楼里,诞生了如今和全世界分享生活的小红书。

上海从来不缺少类似的故事。B站数据显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近400万创作者在此挥洒才华,展现出内容生态的强大生命力。年轻人们来到上海,找到商业机会,最终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热情、梦想与现实的商业、资源链接起来,头上的月亮和脚底的六便士,不只是二选一的关系。

说到底,来到上海,这个或许是国内离钱最近的地方搞内容创作,“搞钱”是一件不必讳言的事情。b站拿到职业经理人陈睿的投资,走上商业化的车道;米哈游从100万的天使投资起家,撬动起一个二次元游戏的米家宇宙。有钱作为资源的活水,创作的热情与灵感,也会涌流起来。

而今,上海亦有更多的地方在为新的故事提供机会。就在近期,在不少内容创作者梦开始的杨浦区,大学路、大厂旁,建起了新的“V聚场”,为“网络大V”集聚准备好创作秀场;徐汇区官宣了“元界Neo World”元宇宙街区,在漕河泾开发区虹梅街道打造长1.9公里、辐射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二次元游戏街区;黄浦区则依托小红书这一大树,链接起更广、更多元的内容创作者生态。

讲故事,赚钱,在上海,这不是一个问题。

02

事实上,内容行业有个残酷的真相:单靠情怀很难养活创作者。

把创意变成钱,只靠用爱发电远远不够。持续优质的创作产出,需要稳定的投入,自然也期待足量的反馈。换句话说,得有“获得感”。

在上海,这种获得感有很直接的体现。

昨天推出的《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就明确提出,对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且有较大影响力的,单项内容市级层面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对开展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相关应用场景建设的主体,给予项目总投资最高3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

搞钱,上海是专业的,这的确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不过,在钱这件事上,上海的优势还不止于此。在内容创作领域,上海的专业性更体现为把创意高效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无论是网络博主、UP主、种草师,还是各种新title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单打独斗的“个体户”居多,团队规模也不会很大,他们往往对成本投入高度敏感。

从硬件成本的角度来说,很可能“没设备、没场地”就能把小团队的创意卡死。针对这个痛点,上海打造了共享设施和空间,提供给创作者使用。比如最近开放的杨浦“V聚场”,就是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创作的门槛也随之降低。

这种创作空间,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视野打开,上海整座城市都可以成为创作的资源。

《若干举措》已明确,推动全市地标景区、文博场馆、特色街区、时尚空间以及重大节展赛会等场景资源向创作者开放,提供创作便利。丰富又开放的创作“资源库”,为灵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让有才华有想法的创作者能快速启动,将创意高效地落地,转化成好内容。

更关键的是,在上海,高密度的内容产业生态(表现为触手可及的大厂资源)帮助创作者加快了创意变现的速度。

熟悉内容行业的人知道,平台运营会根据主推的内容方向,给UP主或大V们提供选题参考,而离大厂及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越近,创作者获取此类信息就更方便快捷,选题内容和潮流热点的契合度就越高,自然更有市场“号召力”。

说到底,内容行业本质上也是一种销售。好内容要卖得出去才有价值。“号召力”的另一端,是广大愿意掏钱为内容买单的目标受众。

这一点,也是上海的优势。在这里,年轻人众多,对新兴文化形态接受度高,文化消费意愿也强,能够支撑起稳定的内容市场需求。

03

当然,内容行业起来了,全国都在盯着这块生意。不少城市虎视眈眈,抢人大战也不是新鲜事。更不用说,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的铺就,缩短了时空距离,数字游民们,有了更多的栖居选择。

一个尖锐的问题是,上海还不可替代吗?上海该如何保持它的优势?

答案总是,投资于人。

金钱的投资,已经无需多言,上海一直以来在做、在链接的,就包括这部分最实在的生存资源。

而更长久的投资,则是让人发现人本的价值,对于内容创作这一充分依赖于人的主动性与价值驱动力的行业来说,城市如何能发掘人本身的价值,亦是一件要事。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上当博主、UP主、大V,在一些传统观念里可能还是“不务正业”或“吃青春饭”,不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社会认同感缺乏的背后,是互联网内容创作者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晰的现实困境。

对上海来说,想要争取更多年轻人才来从事内容创作,讲好城市故事,这恰恰是突破口所在。

上海此次推出的《若干举措》,释放了将优质互联网创作者纳入人才体系框架的明确信号。“沪九条”中有两条都和创作者的个人发展直接相关,比如对优秀创作者予以落户支持、纳入职称评审范围等。

以实在的政策利好承认人本身的价值,给予互联网内容创作者职业尊严和身份认同,也让更多愿意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觉得有前途、有奔头。自然,他们也会愿意用更高的创作热情回馈城市,吸引更多创作者投身其中,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而对城市来说,发展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才的定义不断扩宽的过程。很多时候,恰是那些无法被传统框架分类归纳的“奇思妙想”,成为激发城市创新的新一行代码。

有了人,有了创意,城市就有了想象力,城市的未来也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原标题:《在离钱最近的上海做博主 | 上观时评》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蒋迪雯 摄

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林子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