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是今年的热词。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离身智能”在数字世界掀起认知革命后,一个必答的技术性命题浮出水面:如何为聪慧的“大脑”安上一副灵巧的“身体”?在这场全球同步的远征中,深圳宝安,正成为这场登陆的战略支点。日前,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在深圳宝安启用。
沿着前海宝安中心区蜿蜒的海岸线,一条五公里长的“具身智能黄金走廊”正夺目而出。截至目前,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腾讯新总部“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灵巧手产业园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平台在此集结,一批机器人领域的“新锐军团”“近悦远来”,崛起一个个“超级工厂”。一个集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资本赋能于一体的“具身智能港”,正从蓝图变为现实。这是深圳继南山“机器人谷”之后,对未来产业的又一次精准落子。
宝安区人工智能企业突破424家
机器人重点领域企业241家
具身智能,顾名思义,是赋予AI一个物理“身体”。如果说ChatGPT、DeepSeek式的离身智能是熟读天下武功秘籍的“王语嫣”,那么具身智能则是能在电光石火间使出“降龙十八掌”的“乔峰”。前者精于推演,后者强于实践。而实践,离不开坚实的物理基础。
算法的想象力再天马行空,终究要落在工业躯体上。这一次,聚光灯打在宝安,这里是深圳的制造业脊梁,一条在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中“成色极高”的产业链,已在此盘踞多年。数据显示,宝安区人工智能企业突破424家,机器人重点领域企业241家,智能传感器重点领域企业215家,这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一张写满产业底牌的“英雄谱”:拓邦股份的控制器,占据着国内市场的绝对优势,如同机器人的“小脑”;兆威机电的微型传动系统,以其全球竞争力敲开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大门,是驱动“关节”的关键;同川科技的谐波减速器、长盈精密的关节模组在与国际巨头的比拼中毫不逊色……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宝安拥有的“硬件自信”源于宝安梯度分明、韧性十足的产业生态。这里既有顶天立地的行业巨头,也有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如同齿轮紧密啮合,协同运转。对于需要快速迭代、密集试错的具身智能而言,这种“即插即用”的硬件供给能力和“即时响应”的工程能力,是算法平台的“梦中情壤”,宝安,“托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期待。
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
计划到年底实现产值突破两亿元
在宝安,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如同为“具身智能港”开辟的深水良港,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则是驱动其高效运转的智能操作系统。细察“具身智能港”的肌理,一个各司其职、精密协同的功能矩阵清晰可见:华为云创新中心正全力攻克“具身大脑”根技术,构建未来交易规模超百亿的技术平台,为港口持续注入创新动能;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这座可容纳7.5万人的未来园区,是具身智能最理想的现实应用场,为智能体从工业场景走向生活场景提供了广阔试验田;投资4.73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同为产品跨越“死亡谷”铺设的“中试产线”,凭借完善的测试环境与5G专网,为新硬件规模化生产提供工艺验证,确保创新不止于图纸;“数据动脉”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依托前海“数据特区”优势,计划到2025年底集聚超20家研发机构、实现产值突破2亿元,更有总规模达5亿元的前海数据产业基金加持,破解数据跨境流通难题,为算法训练源源不断输送高价值工业“燃料”;而在“攻坚前哨”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一批顶尖团队正聚焦“灵巧手”这一高技术壁垒,集中力量突破多模态操控等核心瓶颈。
而要让这个由技术、产业与场景构成的增长涡轮持续高速旋转,一个全方位的支撑体系,正提供着最坚实的保障:对于人才,宝安推出“三个一”工程,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为核心让从业者消除后顾之忧。对于资金,宝安将联合前海及市级部门,设立“具身智能与端边智能”专项市区联动项目,为关键技术研发注入资本“活水”。对于市场,这里不仅有前海“双15%”的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成本,更有“出海e站通”等平台,为企业走向全球提供专业的政务与市场服务。
深圳宝安,这座曾经以“三来一补”起家、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刻下深刻印记的城区,正以“具身智能港”的构想,做出它的回答。它的目标不仅仅是“机器人的故乡”,也是“智能体”演化的策源地与栖息地。
从南山的“机器人谷”到宝安的“具身智能港”,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呈现出清晰的梯度和互补性。如果说前者更侧重于研发与创新策源,那么后者则以其强大的制造基因和场景优势,构成了技术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关键一环。这背后,暗藏着深圳产业棋局的“胜负手”,真正的壁垒,不是技术的领先,而是能够将技术、制造、资本、市场与场景高效组织起来的“结构性能力”,宝安的探索,正是致力于构建一座产业的“万有引力场”。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